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2月18日

坚定信心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写在2023年成都市两会召开之际(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富 李艳玲 蔡宇

2月6日,国际空港经济区东部新区组团工业制造片区一片火热,成都市在这里举行2023年一季度“三个做优做强”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总投资3222亿元的342个重大项目将陆续开工。

会场上空,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架飞机呼啸而过,起降在数公里外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在刚刚过去的春运40天,成都航空枢纽起降航班5.2万架次、运送旅客超700万人次,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名列第三。

沉甸甸的数据,彰显着奋进与拼搏。人流物流的增长,释放着信心与活力。

开局争先、擂鼓催征,是跨越2万亿新台阶的成都,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强劲势头和有力举措。

越是挑战越是奋勇,越是发展越要争先——这座城市的上上下下,正在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发展态势全力奔跑。

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主动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全面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实,发展实现多个跃升:由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由西部内陆腹地跃升为国际门户枢纽;由西部科技中心跃升为服务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地。2022年,面对诸多挑战和考验,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越2万亿新台阶,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

聚焦“高质量”始终是推进发展、赢得主动的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成都以“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以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源头治理、扩大绿色供给,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上努力突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围绕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市委作出“三个做优做强”决策部署,突出以城市功能为引领,以重点片区为突破,以项目集群为支撑,推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全面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去年一年,全市梳理确定了首批20个重点推进片区和4个重点提升片区,策划实施“三个做优做强”24个重点片区817个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整体成势。

这些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要求的重点片区,已成为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和投资重点。近日,备受关注的《关于加快推进“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以“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为建设理念,围绕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流程和闭环工作管理机制,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而就在几天前,“三个做优做强”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的举行,拉开了2023年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2月16日下午,整车东风标致408X在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正式量产下线。欧洲车企缘何选择在成都生产新车型?成都市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联盟秘书长邓小亮认为,在产业“建圈强链”背景下,本地汽车产业链正在深度重塑。就这款车型而言,从保险杠、座椅到冷凝器、水箱……大多数零部件都是成都本地企业配套生产,是地道的“成都造”。

去年4月,“建圈强链”首次被写入成都市党代会报告。当前,成都聚焦12个产业生态圈、26条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制定制造业百强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专项政策。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持续推进下,重点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产业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全球一半以上的iPad、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成都生产,全国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建成,国内首批4.5代0.1毫米液晶玻璃基板在成都亮相——如今,成都已构建了“支柱+新兴+未来”先进制造业梯度奋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继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之后,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

成都在坚定不移抓发展的进程中,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添外部势能、集聚各方资源,以科技创新增强内生动力、积蓄强大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塑造新优势。

1月2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随着8名来自各行业企业代表共同按下启动装置,成都12345亲清在线正式上线。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公园城市活力,是初衷所在。

在12345亲清在线正式上线后仅4天,一组数据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2022年,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57.94万户,数量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市场主体总量为363.89万户,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成都成为投资创业热土。科道芯国公司董事长朱琳琳对此感受深刻,“来到成都发展这些年,我们深刻体会到成都的良好营商环境。”从国内一线城市来到成都投资发展,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市场主体的活力,就是城市经济的韧性。2月16日,又一百亿级项目落户成都。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绿叶生命科学集团将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100亿元建设绿叶生命科学研发及产业创新基地,落地布局具备领先技术优势的多个前沿领域新产品管线及产业形态。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的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入驻成都科学城,标志着我国宇宙线研究“最强大脑”落户成都。如果顺着时间线往前,很容易看到,近年以来,国内外知名企业持续加码成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成都着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加快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去年11月,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揭牌,意味着包括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内的天府实验室体系整体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作为成都科创圈的“顶流”,天府实验室建设迎来备受瞩目的一刻。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一串串数字标注出成都创新的底色:4个“为国铸剑”的天府实验室“组团出道”,17家科创板企业壮大“成都军团”,全球创新指数位势再度刷新,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并进,“科创贷”“资”润企业再创新高……

如今,兴隆湖畔,西部(成都)科学城渐成中国创新版图的闪亮坐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迁入,科学城的战略科技力量得到极大充实;“最强大脑”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自投运以来,为860余家用户提供算力服务,完成用户计算任务数超3000万个;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已肩挑国家光学工程领域自主创新重任……

原始创新的不竭动力正加速汇聚,目前成都已有3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13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65所高等院校,为企业创新创造创业注入强劲动能。落户成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城市创新指数跃升至全球第29位。

(三)

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推动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嘱咐成都:“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肩挑使命,勇毅前行。聚力实施高水平开放,成都坚定不移加快建设内畅外联、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国内开放通道,依托成都良好产业基础和“两场一港”开放枢纽等优势,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空中丝路”持续扩容加密,每天上千架次航班起降、最多一天20万人飞来飞往,成都天府、双流两场敞开大门沟通世界。依托“两场一体”协同运行,已构建起由131条国际(地区)航线布局形成畅连全球五大洲的空中桥梁网络。

“陆上丝路”持续扩大服务半径,畅连辐射亚欧百余个城市、年开行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中欧班列(成渝)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往来。形成中欧中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越)班列等多向度班列协同运行格局。

“成都持续优化拓展对外开放通道,为企业抓抢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机遇营造了更多机会。”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谢平的感触来自于依托畅通而高效的开放通道,成都大运汽车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其汽车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东欧等地区,去年出口额实现同比数倍增长,创下公司自开展出口业务以来的最高增速。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等重大改革试点落地布局,赋予了成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带动力的时代使命。

坚持向开放要活力,高效通道敞开开放大门、增强枢纽能级,旅客交流往来更便利,货物进出口更高效。旅客流、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要素流等加快循环流通,增强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运筹能力,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动力。

目前,成都与全球22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商直接投资居中西部第一;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15家,在蓉领事机构达23家、位居全国第三。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430余个改革实践案例,13项制度创新成果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综合保税区开放平台“三足鼎立”,扛起全市逾七成外贸总额。全国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在蓉开建;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布局成渝地区。

1月17日,成都航空口岸天府国际机场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这意味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具备了飞国际航线的先决条件,我国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新国门”即将开启。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后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成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门户枢纽能级,依托城市全域开放形成的势能,充分用好用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拓展市场空间,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的支撑。

站上新的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成都确立了“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推动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 2023-02-18 杨富 李艳玲 蔡宇 ——写在2023年成都市两会召开之际(中) 1 1 成都日报 c110794.html 1 坚定信心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