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李世芳
“没想到这通电话这么管用。”2022年9月7日,工地处于闭环管理期,看着日渐稀少的生活物资储备库,天津路东段天府合印项目部负责人拨通了12345热线。到场摸底工人数量、制定生活物资需求清单、沟通协调配送商家……短短1个小时,困难便得到了妥善解决。
12345热线作为为民服务“连心桥”,在快速、高效解决市民与企业诉求的背后,是成都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缩影。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秉持“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始终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翻开“民生账单”,每一项民生工程的“兑现”,都推动着成都市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回首过去五年,成都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学位、医疗床位、养老床位、保障性住房等数据指标持续增长,残疾人关爱服务、特殊教育等体系更加健全,连续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蝉联“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22年,全市发布9大领域民生项目机会清单784个,年初制定的83项具体民生实事工作目标全部圆满完成,其中41个项目超额完成;第三方“万人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3.3%,同比提升两个百分点。
从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到群众普遍关切的就业、教育……一系列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实事贯穿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领域,让2100多万成都人收获“稳稳的幸福”。
(一)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经济下行的压力挑战,有人忧虑,民生事业是否受影响,也有人担心,投入会否削减。
成都以行动作出回应——
2022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2022年6月,《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品质卓越、生态和谐、保障有力的教育强市。
2022年9月,全市经济运行分析暨项目投资工作专题会强调,要牢固树立政府过紧日子的理念,坚持勤俭节约办事业,千方百计保发展紧要和基本民生所需。
2023年1月,12345亲清在线启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召开,《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发布……
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越是关键时刻,越考验民生保障,一点一滴,照出为民之道。
先算“经济账”。2022年,在多重困难挑战交织下,成都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全年民生实事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17.6亿元,超年初预算24.9%。
再看“项目单”。去年,成都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80所,新增学位8.2万个,新建人才公寓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1万套,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数据最具说服力。成都持续发力增进民生福祉,以一系列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让越来越多人切身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幸福体验。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老有所养”更有温度。2022年2月底,沙河源街道友联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式投用,成为全市首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截至去年,全市共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83个,支持1万余户符合条件的空巢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燃气报警器、智慧手环、智能门磁感应等智能居家安全设备。
“幼有所育”更有广度。“小小摄影师”“小小解说员”“小小故事分享员”……金牛区儿童友好社区中,不时传出孩子们的爽朗笑声。去年以来,全市评出23个儿童友好优秀社区,789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通过评审验收。
兜底保障更有力度。对一个城市来说,社会救助是一张“无形的安全网”,保障着每一位市民群众的基本权益。2022年,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7.56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42亿元。
不论形势如何变化,怀着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民生领域始终暖意融融。
(二)
“民生”二字,从来不是宏大而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一位市民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落到生活的细微处,方能触摸它的真实纹理和人本质地,感受由内而外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家门口的‘断头路’打通了,上班再也不用绕路,开车可以节省20多分钟。”2022年11月3日,随着最后一层沥青的铺就,天府新区定安路正式完工,实现通车。
一条断头路的打通,是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一抹写照。这项从城市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作出的民生工程,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次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为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依归和行动指引。
2022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总结大会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提出,要自觉把群众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在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发挥民力、改善民生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幸福成都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既是进入新阶段激发新需求的率先探索,也是贯彻新理念形成新示范的创新实践,更是服务新格局创造新供给的主动变革。
“幸福工程”的背后,是成都把城市发展红利、建设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生动实践。
改革医疗保障。今年1月1日起,成都市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普通门诊费用正式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愈发健全。
建设健康城市。五年间,成都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市医疗服务内涵与品质不断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医学重点学(专)科共计377个;建成61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842个区(市)县质控分中心,基本覆盖临床主要诊疗科目。
加快城市更新。去年,合力推进全市81个片区有机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1个,全年完成投资348亿元。
拓宽就业渠道。去年共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330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5.3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亚华表示,让每一个在成都生活的人都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幸福的质感,是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重要手段,是成都市长久保持生活宜居鲜明特质的条件,也是为成都市的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
(三)
让幸福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是愿景,更是行动。
每天上午9点左右,郫都区菁蓉湖社区党委书记李奕锦都会打开手机管理后台,透过屏幕查看辖区的消防栓、井盖、电梯数量、运行状态,直到全部正常她才安心。此时,天府市民云“社智在线”智慧中枢仿佛李奕锦的双眼,帮她“看”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一键查菜价、找车位、缴费用、看社区商家打折信息……在武侯区浆洗街街道蜀汉街社区,“天府市民云”打造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也为居民带来诸多便利,受到广泛欢迎。
治理服务“一键通”。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之上,是成都无处不在日益完善的“智慧蓉城”体系。
2022年9月28日,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坚持务实管用原则,加快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持续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在智慧蓉城框架下,成都积极推动多个基层治理平台对接融合,全力打造“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推动“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六级指令直达、信息直报,形成“网”罗万象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共有16万名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
人民城市人民建。生活在城市的每位市民、每个企业,既是幸福成都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参与者。
“在资阳就能看华西专家”“德阳娃娃可享受成都七中优质资源”“成都公积金可在眉山买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城化福利惠及千家万户,给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川渝通办”已发布落地的311项通办事项中,有252项实现“全程网办”,覆盖电子监控违法处理、机动车驾驶证补发、个人公积金贷款提取等多项涉及居民、法人相关事项,两地群众便捷生活迎来“升级版”。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这些“故事”与“数字”背后,以人为本的民生逻辑格外鲜明,也让这座城市收获更多荣誉——成都是唯一4次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彰显了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的显著成效;成都新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首次入选“自然城市”平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更加和谐……
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美好的明天需要每一个人共同书写。在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上,成都将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乘关怀而奋起、化感恩而前行,汇聚起2100多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共同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