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李诗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2月16日,成都首个“绿色导管室”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投用,自此,成都市的医疗机构正式迈入电生理手术“零射线”时代。
昨天,年过七旬的李婆婆成为首个体验“绿色导管室”的患者,她被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已经无法控制病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汉雄带领电生理团队给予了射频消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的方案,即通过腿部血管作为通道开展治疗。
在昨天的手术中,电生理手术团队因“绿色电生理技术”的启用而不像往常一样需要穿戴重达近20斤的铅衣装备,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震告诉记者,新型的“绿色电生理技术”即心腔内超声导管,代替了传统的X线作为手术医生在血管内的“眼睛”,导航手术的推进,精准落位于病灶点后,医生通过射频消融阻断“不合规”的心脏跳动。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以创新驱动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绿色电生理”治疗的探索。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准备,“绿色导管室”正式投用。张震表示,“该技术既能实现对患者、医生的健康保护,更能进一步拓展受益群体,让过去‘受困’的患者无负担接受治疗。”
新闻链接
什么是“绿色导管室”?
与传统导管室相比,绿色导管室不依赖于大型DSA造影机,也不使用X线成像,而是配备先进的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及腔内超声、超声机等设备。术中,医生将心腔内超声导管置于心脏中,代替传统的X线成像观察导管的位置,并结合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实现精准化的“零射线”治疗。这样一来,孕妇、备孕患者、儿童、造影剂过敏患者等群体的治疗,将不再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