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2月24日

一增一减系民生

□本报评论员 刘金陈

地方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预算报告,历来是观察一个地方新一年工作安排、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其间的数据变化、一增一减,更是政府施政理念、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

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到“2023年民生实事工作目标”,再到“2023年市级支出预算安排重点”……今年的成都市两会上,各项数据的纵横向变化,生动描绘出这座城市发展的本色、成色和底色,铭刻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幸福注脚。

从民生之“稳”,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色。“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在今年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这两项指标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持平。无论是稳就业,还是稳物价,在本质上都是稳民生。

从近年数据来看,成都全市民生支出占比持续走高。2020年,成都对十大民生实事投入167.3亿元,全市民生支出占比65%以上;2021年,民生实事投入222.1亿元,全市民生支出占比67.1%;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17.6亿元,全市民生支出占比68%。翻看今年的预算报告,41.9亿元支持教育强市、31.7亿元深化健康成都建设、44.1亿元健全社会保障……民生,依然是市级支出预算安排的重点。

从发展之“优”,看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去年的预期目标,共同指向的都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是成都服务战略全局的独特定位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对成都而言,无论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更多的空气质量优良天;还是纵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上率先突破,都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这既是对国家试点示范使命的担当有为,更是对“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品质的持续优化。

从增速之“降”,看稳中求进的底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和7%以上。对比去年的“7%左右”,不难看出,成都对今年的增速预期有所下降。但相较于去年在多重困难叠加、多种矛盾交织的严峻挑战下,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最终实现2.8%的涨幅,成都今年的发展同样被寄予厚望。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判断,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去年2.8%的实际增速,到今年6%以上的预期目标,释放的正是成都稳中求进的信号。今年的两会上,成都就立下了一个新的“小目标”,“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城富是为了民强,城市的大蛋糕做得越大,市民的小日子才能过得越幸福。

为民服务、为民担当、为民发展,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变化,我们既可以触及一座城市发展的活跃脉动,更能读懂其始终不变的为民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增一减系民生。

--> 2023-02-24 1 1 成都日报 c111133.html 1 一增一减系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