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01日

如何跑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刚刚闭幕的成都市两会,确定了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预期目标,意味着成都经济运行重回正轨,走出一条从震荡下行到快速回升的坚强曲线。确定这样的增长目标,兼顾了现实和趋势、需求与可能,同全市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但这个目标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以赴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把准国际形势

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前,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全球疫情冲击、地缘政治风险、主要经济体加息等,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发展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2.7%、2.2%,比2022年分别低0.5个、0.9个百分点。在高通胀压力下,美欧央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甚至过度紧缩,对全球经济的负面溢出效应日益凸显。

这些宏观变量看似遥不可及,但最后都要通过微观单元来呈现,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对成都这样的新兴开放城市,短期的外部冲击可能更直接、更严峻,但从长期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将对成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带来新的机遇。

面对这样的大背景,我们要在透过复杂现象看清问题本质中谋定发展战略,在把握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中调整发展战术,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城市现代化的鲜明主题,始终把创新作为最大动能、把开放作为最大变量、把消费作为最大潜力,坚持以既定目标为战略引领、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应对极端情况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发展动力从区域虹吸转换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协作,培育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完整内需体系,努力实现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服务全国大局

构筑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立足服务战略全局、开创发展新局,确立了打造“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晰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对照这一目标,当前成都的能级位势和综合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

2022年,从经济规模看,成都经济总量达20817.5亿元、居全国城市第7位,但地均GDP仅为深圳的9%、上海的20%,规上工业增加值仅为上海的41.8%、深圳的39.5%;从创新动能看,成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北京的24%、上海的34.7%、深圳的37.7%,全市技术交易额输入输出比为1:2.2;从金融实力看,成都金融增加值仅为北京的31.2%、上海的29.2%,存贷款余额仅为北京的32.9%、上海的36.3%;从开放发展看,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346.4亿元,仅为上海的19.9%,经济外向度仅41.3%。

在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挑起大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担当极核重任,必须把省委推动现代化四川建设的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贯穿现代化城市建设全过程,加快建设“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全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文化影响力和美好生活创造力,进一步提升成都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全局分量,构筑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协同三驾马车

增强紧迫感、找准发力点,巩固成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

过去一年,全市经济承压前行,但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企稳回升、稳进提质的基本预期没有改变,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国家加大了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打出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组合拳”,加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赋能释放,97项国家重大改革试点集成推进,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全面铺开,将带来大量投资和政策红利。巩固成都经济持续向好态势,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战略定力,切实增强紧迫感、找准发力点,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对接国家资金投向,加大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等项目招引落地,围绕“六个一批”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项目早落地快投建。

推动消费强劲复苏。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营造“来了还想来、买了还想买”的消费体验场景,发展“全国买成都、全球买成都”的消费平台经济,培育跨境电商等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促进外资外贸提质。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以欧盟、东盟、阿盟等为重点全力争取外资、外企、外单,开展重点外贸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支持外贸龙头企业向总部多要订单、加足马力生产,提升口岸物流货物报关通关效率,加大贸易型企业招引,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推动产业转型

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成都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治蜀兴川发展大局中实现了位势能级全面提升。2022年成都经济总量居全国城市第7位,比第4位的重庆少8312亿元、第5位的广州少8022亿元、第6位的苏州少3141亿元,仅比第8位的武汉多1817亿元、第9位的杭州多2064亿元。今年,全国主要城市都开足了马力,调高了经济预期目标,长沙、武汉分别将2023年预期增长目标确定为7%、6.5%,重庆、广州均将预期目标确定为6%。

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竞争位次生产的决定性因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业要保增长。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支持在蓉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加快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服务业要促升级。扎实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价值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促进总部型、平台型企业聚集,建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农业要保供给。加快完善“4+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快建设“一带十园百片”粮油产业园区,扎实抓好耕地进出平衡和占补平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提振市场信心

在发展中化解各类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

市场经济是预期经济,主体是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调查显示,当前我市消费与投资活力不足、政策执行落实不理想等情况仍然存在,消费券对消费拉动有限,日用品零售、加油两项占比超过94%;22%的市场主体反映存在政策门槛高、含金量不高、精准度低、申报流程繁琐等问题。

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稳住经济发展大盘,推动现代化夯基成势,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拓展更多财源,引导市场信心提振,熨平经济波动、凝聚发展合力,也可以在发展中化解各类风险和历史遗留问题,避免“水落石出”造成风险集中暴露。

要接续优环境、稳预期,聚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去年接办市民来电来信超10万件的基础上,围绕更好服务市场主体,以“12345”亲清在线为牵引,专线专班做强“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四大功能,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城市发展活力,让企业市民真切感受到在成都有前景、有市场、有公平、有温度。

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全力维护经济安全,严密防范金融、房地产、政府性债务等领域风险,依法稳妥处置重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债券发行人、互联网集资等金融领域风险,聚焦“三保”任务落实强化房地产风险项目处置,支持高风险地区和企业增强财力、压减债务率,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3-03-01 1 1 成都日报 c111313.html 1 如何跑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