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城市的发展根基。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企业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也是一座城市保就业、保民生、稳经济的关键所在。
过去一年,面对疫情高发频发、极端高温干旱、电力电量双缺、暴雨山洪灾害等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成都顶住千钧压力,阔步跨上新台阶,成为全国第3个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这背后,全市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企业“压舱石”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城市与企业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城市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的充沛活力也离不开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
持续推出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0版至5.0版,创新推出城市机会清单,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一直以来,成都始终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特别是在企业遭受疫情冲击、面临诸多困难时,成都及时出台“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纾困1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项项有针对,招招纾痛点,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拉满复工复产“进度条”。越是困难时刻,越见城市担当。
市场主体总量达364万户,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10家,本土新成长世界500强企业3家……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企业正用茁壮成长回应这座城市的用心用情。
企业发展的信心,就是城市争做一流的底气。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聚焦“三个特别注重”,其中之一就是“特别注重提振信心、激活主体,加快优化提升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旗帜鲜明为企业站台、为企业家撑腰”;春节过后,成都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12345亲清在线启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各大重要场合,各个重要会议,各项工作部署,都全面传递这座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和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
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城市强。迈入新征程,我们要用服务的真心坚定企业的信心,让广大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中实现更大价值、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