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砥砺奋进,10年伟大变革。
新时代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新时代1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是赢得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发展主动的10年。
121万亿元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1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12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这一期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于首位。
9899万
消除绝对贫困
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9899万,平均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
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0年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10年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超4亿
中等收入群体稳步增长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10年间,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
2022年,在疫情严重冲击下,中国仍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第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10年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
3万亿元
科研经费创新高
创新驱动显成效
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51个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10年,中国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8.6%,双向投资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600万公里
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是10年前的1倍多。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
10年间,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1300万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保体系
新时代10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近年来更是明确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10年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平稳,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98.62%
安全感持续提高
凸显“中国之治”优势
新时代10年,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群众安全感指数从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21年的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10年间,夯实“中国之治”基石,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新时代10年,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
58亿吨
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0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4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世界第一
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随着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1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迈出铿锵步伐,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博物馆热”“古籍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