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谢夏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到国家发展,小到居家生活,都要有一本明白账。
因为明确了政府各项收支,预算报告常常被形象地称为“国家账本”。“国家账本”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回应人民群众期盼,数字增减变化之间,是党和国家心系何方、情牵何处的生动体现。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国家账本”如何统筹保障各项政策落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将真金白银花在刀刃上,变成人民群众向往的好日子,成为关注的焦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回应关切,今年的“国家账本”划出了重点,就是要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长期方针,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在“国家账本”中读懂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过去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财政收支运行的总体平稳,对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国家账本”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落实和有力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将稳投资扩大消费、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和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持续增强各类企业活力,作为今年国家财政预算要办的“头三件”重要大事,“国家账本”紧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3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政策精神,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为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国家账本”中读懂民生“清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提请审查的计划报告、预算报告,谋划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转移支付1770亿元、增长8%;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等一项项加强民生保障的资金安排,勾勒出民生发展新图景。与此同时,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把牢预算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在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的理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账本”的为民情怀。
“国家账本”既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小事”。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审慎对待,算好“政治账”“明白账”“质效账”,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