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乡村振兴作出了这样的表述。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昨日,记者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部分农业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代表,了解他们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考和创新举措。
做强中医药产业
将建三产融合乡村产业示范区
三月春回大地,在位于都江堰市石羊镇的花蕊里·灌县川芎产业园里,越冬的川芎苗正逐渐返青。
都江堰川芎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凭借独一无二的“菊花心”高品质成为川芎中的翘楚。近年来,都江堰市在推进川芎产业建圈强链上狠下功夫:建产业园,引导企业+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规模化种植;延长产业链,引进药企开发系列产品,推进青山药谷项目建设,加快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当地川芎种植大户,四川修治堂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为了种好川芎,他们和四川省中医药大学联合,针对性调节土壤的酸碱性,通过熏蒸对腾退苗木的土地除虫,按照四川地方标准一级、二级苓种要求进行育种,同时对后期药材加工、贮藏运输、饮片出厂都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推进青山药谷项目建设,对中药材资源优势加以利用,使其从资源优势向市场、效益转化,力争在5年内形成一个100亿元规模的集生态保护、药材种植产销、文旅康养为主题的三产融合乡村产业示范区。
延伸产业链
开发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品
连日来,崇州市文井江镇牛尾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林业职业经理人、林农们,正忙着根据林业专家的指导意见,进行牛尾笋的病虫害防治,为竹子的生长准备更好的环境。
近年来,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的专家指导下,合作社和林农们按照科学的方案进行种植、照料、采摘。“现在一亩牛尾竹可以年产750公斤牛尾笋,一亩地有3000多元的产值。”在崇州市文井江镇牛尾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明志眼里,牛尾笋就是他们的“金娃娃”。
如何做大做强牛尾笋特色产业?袁明志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以牛尾笋为核心IP,在鲜笋的基础上开发干笋、烟熏笋等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品,“摆脱时令与天气的限制,牛尾笋必将走向更远的市场。”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聚焦五大核心技术领域
关键环节实现核心技术新突破
建议重点聚焦“作物丰粮、养殖节粮、果蔬补粮、加工促粮、增收稳粮”五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加大研发经费的持续稳定投入,力争在口粮优质、饲料和工业用粮增产以及节粮、补粮、促粮和稳粮途径的关键环节实现核心技术的新突破。
同时,支持四川建设国家区域粮油、生猪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并力争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制种基地;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税收优惠的立法,从粮食产业全链条和全过程强化科技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
保护原产地、农业文化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建议注意保护原产地、农业文化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将小农生产、产业帮扶、劳动就业与生态资源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
对于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要更新设施水平,扩大农事操作空间,发展小型适用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总供应量,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质效,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新闻链接
按照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建圈强链行动部署,成都聚焦主导产业、链主企业、领军人才和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重点,加快构建以“4+6”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同时,成都围绕生态价值转化,不断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建设中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消费新场景30个,培育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以上,力争2023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以上。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周滎鸿 粟新林 陈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