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08日

高新法院 “法护营商” 聚合综合改革力量 厚植营商沃土

24小时自助法院

高新法院2019-2021司法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白皮书发布会暨座谈会现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成都市高新区法院紧跟上级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将法院工作融入经济发展大局中谋划推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把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创新优化服务举措,维护好法治化营商“软环境”,为企业“硬”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2020—2021年,在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的区(市)县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指标中,由高新法院牵头的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两项一级指标“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均获得“优秀”评价。

加强优化金融审判改革

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生态圈

持续高质量服务新业态。立足高新区新经济业态发展的区位优势,高新法院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就新经济业态发展中涉及的新问题、新态势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开展专项服务活动,走访调研区内的大型国企、大型民营企业、西区重点企业,围绕“依法治企、依法维权、依法竞争”切实问需,增强经营竞争能力;发布全省首个《司法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白皮书》,组织召开构建高新区企业“全生命周期”司法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座谈会,重点围绕金融、知识产权、劳动争议、建设施工、企业家权益保护等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听取社会各界代表对提升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水平的意见建议。

提升数字化营商服务水平。启用24小时自助法院。实现诉讼服务“一站式、全天候、不打烊、自助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自2022年5月启用至今,各类系统共计6211次访问。于全市法院率先启动“5G智能庭审厅”,启动全链条要素式审判技术攻关与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推行类型化案件审判要素化、技术化改革。

推进绿色金融审判体系构建。促进院校企深度融合。与四川省法学会能源法学研究会、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联合签署协作框架协议,搭建三方常态化协作机制。搭建专门办事机构。设立全省首个绿色金融巡回法庭和绿色金融诉源治理工作站,为高新区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提出法律建议。组建环境资源(绿色金融)审判专家智库。从行政机关、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中优选10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聘请为智库首批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决策咨询功能。

找准重点改革方向

强化司法服务产业建圈强链

优化金融审判模式。高新法院打造消费金融“集约化解纷”创新模式,通过设置 “金融服务月”集中受理消费金融案件;联动商事调解组织,提前介入金融企业的消费金融纠纷;通过集中分案、送达、调解、审理,聚焦类案速裁、简案快办,实现一次开庭、文书立等可取,形成消费金融纠纷快速审理标准化模式,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了50%,真正实现让当事人来院一次即可领取裁判结果。此项改革工作获评四川省自贸区第六批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根据高新区金融审判大数据分析,撰写《关于融资租赁纠纷审理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司法数据分析,以及关于票据纠纷、保理合同纠纷等相关司法数据异动信息。针对高新区首期设立的政府性投资基金开展专题调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3+9”防范化解政府性投资基金法律风险建议。与高新区财政金融局、高新新经济创投公司就政府投资基金法律风险问题搭建常态联席会议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了《证券纠纷律师调查令实施办法(试行)》,是首家为证券期货案件量身打造的律师调查令制度。

强化良性互动交流平台。举办“司法服务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发布金融商事审判白皮书和金融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并同步发布《关于依法保护合法债权、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法律风险的三十项提示》和《高新区法院关于助力金融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十五点意见》。与区内财政金融局、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展开良性互动。先后走进全球500强平安银行、四川首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等,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态势下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发送司法建议。向全省证券、期货机构及从业人员开展在线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培训、专题讲座。

加强创新知识产权审判改革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新格局

创新司法全面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类型化案件“简案快审”模式,突出首案思维,以一案带批案,知识产权类案调撤率达86%,当庭宣判率和即时履行率稳步提升。升级“三审合一”专业审判模式,开展惩罚性赔偿与犯罪罚金刑实践,严格规制不诚信诉讼行为,制定《关于防范与查处虚假诉讼的操作指引》,对全省首例涉知识产权虚假诉讼开出罚单。大力推行在线审判,两年内实现知识产权案件网上立案1730件,网上开庭144次,创新运用区块链电子证据智能比对系统,以图像对比技术分析审结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系列案件。

凝聚知识产权保护合力。与四川大学法学院签署《知识产权保护院校联动合作备忘录》,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前沿科研合作,实现公、检、法协同调研,就涉商业秘密、著作权刑事案件证据采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形成侦办标准共识。在东部新区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理点,敲响新区知识产权案件第一槌,与新区行政部门召开知识产权保护协调联动座谈会,提供针对性司法服务,以专业司法智慧赋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培育。在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巡回审理点和法官工作室,开展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信息共享、问题共研、经验共商,就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加强联合课题研究和团队攻关,共同培育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连续两年在省市法院均获得“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升级司法保障护航效能。与重庆市沙坪坝区法院、九龙坡区法院分别签署《关于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开展司法协作的框架协议》,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多元调解衔接机制和线上办案合作机制,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优质司法供给。把握“4·26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契机,两年来开展知识产权专项巡回审理7场,线上线下旁听人数超15万人,擦亮“高新知产”审判品牌。

加强完善破产审判改革

塑造破产审判精品工程

善用破产审判资源。以拓展破产案件全类型为实践重点。扩大“执转破”审理规模,近三年来高新法院立案审查“执转破”案件13件,通过破产程序化解执行案件64件;在破产预重整、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等破产新兴领域形成工作指引助推工作进程。以专项业务交流为助力。加强破产“审学管”横向交流,积极参与省法学会破产法学研究会和省、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学术交流活动,开设“高新破产审判讲堂”,以调研促审判能力提升。

巧用破产审判创新机制。探索“先调”促分流。先行主动释明,提供类案裁判指引,提供债权追索的更优路径,避免案件积压,久审无果。创新“八简”促快审,通过简化审判组织、简化送达方式、简化债权人会议、简化破产宣告、简化财会规则、简化破产终结等“八简”措施,承诺简单破产案件6个月内审结。其中,2021年最快96天结案;2022年最快64天审结,比2021年最快纪录缩短近三分之一。灵活处置促变价。灵活采取定向询价、网络询价、委托评估等多种破产财产处置参考价确定方式,全面推广网络拍卖,缩短处置时间,降低处置成本,提升债权人破产财产变价获得感。

实用府院联动推进机制。实现联席会议常态运行。成立涵盖政法委、公检法、市场监管、国土规划、财政金融、税务等14个部门的专项工作小组,以“定期全体+不定期专题”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府院联动机制常态化运行。在全省基层法院中率先设立破产费用援助资金,专项补贴“无产可破”案件管理人报酬和破产费用,保障管理人依法履职。发挥破产重整案件“司法招商”作用,法院积极服务保障高新西区二次开发,在招募重整投资人过程中贴近高新区主导产业方向,加快落后产业和产能“腾笼换鸟”节奏,实现土地、楼宇、厂房等高新区产业发展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石榴 杨霞/文 高新法院/供图

--> 2023-03-08 1 1 成都日报 c111640.html 1 高新法院 “法护营商” 聚合综合改革力量 厚植营商沃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