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数字政府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近年来,成都立足实际,聚焦“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数字经济”四大领域,依托智慧蓉城建设,全面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加快打造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为现代化成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让公共管理更精准高效
公共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高效处置一件事”,依托智慧蓉城运行管理“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搭建市域物联感知平台、接入2210万个感知源、打通41个市级部门3.8万项海量异构数据资源,形成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初步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以“12345”亲清在线为牵引,专线专班做强“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四大功能,搭建天府市民云平台,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移动端自助终端等多端应用,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建立健全通办事项标准和办理机制,为市场主体减负增效,为市民群众提供便利。
立足“数据价值充分释放”,深化数据归集共享和系统互联互通,优化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运营服务,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加快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
让公共服务更便捷可及
人是城市的尺度,是数字政府建设的主客体。
在数字普惠上用功着力。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适应性改造,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数字红利”。深挖12345热线数据价值,绘制“公众诉求地图”“社会诉求数据画像”,高效对接市民诉求和服务资源,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提升。
在场景营造上用功着力。从群众方不方便、体验度好不好的角度审视问题,结合新技术和新制度的供给,推动形成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社会生活服务等一大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引领促进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就业、社保等基本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
在模式创新上用功着力。结合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定期发布数字生活机会清单,引导社会和市场参与,推进商业、文娱、体育、出行、旅游等质量民生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商圈平台、社区智慧物流网络、新能源设施终端等生活“新基建”。
让公共安全防线更坚固
成都作为超大城市,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敏捷治理、提高管理服务效率至关重要。
强化城市运行智能管理。着眼打通“城市大脑”与管理末端“神经”,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汇聚叠加建筑模型、感知终端及城市运行动态等数据1100余项,实现对市域人、事、地、物、组织等单元的立体检测和精准感知。
强化应急管理协同调度。依靠大数据辅助和智能算法支持研判灾害风险走势、制定应对处置措施、动态优化指挥调度,形成从风险问题发现、解决、评估到反馈的全流程闭环处置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强化基层治理数字赋能。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智能化,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结合“3+1”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构建新型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基层智慧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让数字经济更活力迸发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时代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能。
推进产业数字化。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网络,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芯屏端软智网”攻坚核心产业,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等国家重大布局落地。数字化产业发展能力指数排名全国第6、中西部第1。
推进数字产业化。充分依托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积极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技术实体经济的广泛应用场景,推动现代化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建设,集成电路、大数据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上云企业达到8万家,全国数字经济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
激发数据资源活力。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规则和机制化运营流程,鼓励生物医药、物流、金融、贸易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先行先试,建设面向行业的数据运营平台,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赋能明显增强。(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