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09日

家门口的好去处 如何更好

伴随着鸟语花香出行 图据锦江融媒

二环路高架12桥洞的“艺术转身” 图据域上和美

在玉林,随处一个街巷的转角,你可能就能遇上一个社区艺术空间。它们牢牢扎根所在的生活圈,在体现文化生活“烟火气”之余,进一步拓展了自身在社交化、特色化等方面的功能。

近年来,成都一批“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全新“家门口的好去处”,正在以“道路+”“公园+”“生活圈+”的形式出现在市民身边,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个月末,成都出台《高质量打造全省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行动方案》,成为公园城市多元空间场景旅游价值转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如何更好地发挥空间创新,如何把更多的公共空间资源转化为精神文化资源,让市民更喜爱这座城市,建立与这座城市更深更有温度的情感链接,值得持续思考和探索。

道路+

烟火日常有了更多可触可摸的现实场景

新街、老巷,是串联城市的脉络,更是血脉绵延里的乡愁。沿着这些或宽或窄、或老或新的道路,数千年来,一座城市带着她的记忆与辉煌,构筑起城市居民的日常,也留下了绵延的历史。今天,一条城市道路承载的内涵,还在不断丰富——为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回家的路”将社区与生态绿地、公园、产业园区串联,打通市民“回家的路”最后一公里,营造文化体育休闲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

近年来,成都正在将道路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建筑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居民和游客的新需求加以整合、改造、提升,赋予新内涵,打造休闲新空间。成都新近公布的2022年10条最美“回家的路”中,锦江区镗钯街、金牛区曹家巷·匠人里社区绿道、金牛区跃进社区片区绿道、高新区铁像寺水街二期等10条社区街道入围。这些最美回家路,串起的不只是归途,更是串起了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底色——“超越了传统道路的意义,让城市烟火日常有了更多可触可摸的现实场景。”

在餐厅享受美食,挑一家茶铺浅斟慢饮,沉浸在各式书店、画廊来一趟艺术之旅……走进铁像寺水街,古色古香的亭台水榭错落有致,在闲适雅静的开放式、低密度特色文化商业街区移步换景,如同展开一幅美好的艺术生活画卷。一边是传统建筑,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老式茶馆,一边是艺术潮流,宁静与热闹、古朴与繁华在水街巧妙碰撞、深度融合,在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同时,彰显着城市的独特魅力。

陈锦茶铺,喧闹的市井场面,再现老成都的生活场景,留住城市的烟火气息。“我们努力保留着成都老茶铺的样子,尽量为大家提供一个成都茶文化体验地。”陈锦茶铺负责人包静介绍,掏耳匠、散打评书等各类民间传统手艺人展示着各自的技艺,成为茶铺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的水街非常舒适,环境优美,我的很多朋友专门从市区跑到这里喝茶。”家住附近的陈岚说。

除了丰富的品牌业态和公园景观,水街里既有历史悠久的“西蜀画院”,也有由文化名人题名赠联的“散花书院”,还有充满设计巧思的艺术装置、让人眼前一亮的彩绘……众多的艺术空间,为城市带来更多人文气息与发展活力,让成都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诗和远方”。

公园+

“文化再生”打造文旅新空间

成都的绿道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口袋公园,社区花园还是一片生态绿地,在增补了城市绿色空间之余,还对所在基地的文化记忆进行了修复,通过“文化再生”打造更具文化魅力、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空间。

锦江绿道一旁,一间名为“锦书来”的公共阅读空间开辟了格外静谧的一角。书屋占地约14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和户外面积分别为70平方米,屋顶采用仿木格栅结构,打造成书页的意向,意蕴生动。通透开放的玻璃房,干净整洁的空间里,摆放着书架和桌椅,以供人们在此免费阅读。不断有经过的人们信步走入,在窗边一隅就着透窗而入的阳光阅读起来。从原本闭塞的亭廊,到与“方所”共同创立的阅读空间,“锦书来”虽然体量不大,却提供了实在的、可参与的文化空间,在绿道上、公园里,在人们的生活中,搭建起了一个可供休憩充电的停靠点。

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市井文化,让城市之美融入细微肌理。成都在城市发展中,既关注“大块头”,也布局“小而美”,社区微更新这个小场景,针灸式激活社区周边“沉睡空间”,焕新“边角地带”,努力让城区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紧贴东湖公园的二环路高架十二桥洞,在改造前是一处卫生死角,周边群众颇有怨言。东湖街道依托社区发展治理,在“微更新”观念引导下,充分听取群众对此地的建设意见,最后决定利用锦江绿道的建设契机,积极引进域上和美社会企业,充分利用城市桥洞微空间,植入街头艺术装置、激活公共空间活力,形成连接东湖公园北入口广场与东湖滨河路的艺术长廊。通过空间美化与周边业态更新,这里成为成都市规模较大的街头艺术展示地,多次举办Cosplay、城市夜跑、城市定向挑战赛等活动。“东湖公园越来越美了!这些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家住东湖公园翡翠城一期的居民李先生由衷地感叹道。

生活圈+

扎根融入凝聚社区生活

“好去处”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场所,必须要扎根自己所在的区域,开展形式多样、能够吸引周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活动,和社区真正融合,形成强大凝聚力的活动或平台。

走进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芳华街,一栋两层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这座通透的白色建筑是翟永明、何多苓等著名诗人、艺术家在原芳华社区办公场所打造的社区美学空间项目。夜幕降临后,象棋队的老人们鏖战未休,广场舞的身姿游走在小广场上,每月1-2次的电影放映,老人、孩子和年轻人一起观看,这一切构成一幅全龄友好的社区美学生活剪影。

白夜主理人谭静告诉记者,这栋建筑里,既有咖啡馆、酒吧,也有一个公共展厅,既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也能看电影、分享诗歌作品。“在项目之初,我就计划在旁边的空地,设计一道诗歌长廊,用诗歌与周边居民产生精神联结。白夜定期征集并整理文学爱好者、居民写作的诗歌,在白夜的社交平台和公共区域展示,让在地居民有参与感的同时,也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所以,在白夜的玻璃墙上、在过道上,都能看到跳动的诗行。”翟永明表示,2021年的大半时间,白夜团队都花在了新空间的筹备上,整体建筑由艺术家何多苓与a9a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完成。他们和青年设计师余明旻多次讨论和修改:怎样将白夜这样一个综合空间,与一个成都的老社区融合在一起。最后的设计方案基本遵循街区原有的脉络,白夜花神·诗空间的院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公共空间。

小型艺术空间比大型美术馆更能折射出一个城市实际的艺术活性。坐落于玉林小巷中的一介·巷子里,是玉林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公共文化空间。暖黄色的木制墙体,透明的玻璃门窗,白色的房顶,木头架子,现代感十足。谢双霜是一介·巷子里品牌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一介·巷子里由一介团队与社区共同策划、设计,基于对废旧自行车棚的改造,打造出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透明展示空间,借由举办“一介小展”等展览活动,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彼此交流的窗口。如今,一介·巷子里在成都社区圈子里也小有名气,投递作品的人也在变多。这里也成为了社区居民休闲交流的根据地。

在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楼嘉军看来,目前这些“好去处”之所以好,甚至能够持续地“好上加好”,根基在于治理好、管理好与服务好。“‘好去处’虽说是‘微空间’‘微旅行’‘微服务’,但要做好它们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和治理,而管理和治理的实际效果必定是以市民的实际感受为标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期待,在“小而美”“小而精”的城市更新背后,众多用心的创举点滴汇聚,有望转化为提升成都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内生动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3-09 1 1 成都日报 c111702.html 1 家门口的好去处 如何更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