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09日

始终站在“让市民感受更好”的那一边

成都市玉林东路的“巷子里”,是一个新型社区空间 图据一介

记者:成都在城市新场景的打造方面有何特色?

陈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旅游是文化彰显魅力的一种方式。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成都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正在把生活场景、城市发展场景、城市居民生活圈文化旅游化,这对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以及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很有好处。

比如,成都对一环路两侧老街道进行旅游化,把老成都街巷文化赋能到城市改建和城市更新当中,这种措施打破了原来这种单纯地为了打造场景而打造场景,为了打造旅游产品而打造旅游产品的固化模式,有机地把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的老城改造和整个新场景打造、城市旅游、都市旅游打造相结合。

除此以外,成都的老厂矿旅游、研学旅游、特色街区旅游、川西林盘旅游等案例都是成都把生活场景旅游化,把生活圈旅游化的一个非常好的体现。它们既传承和保护了城市传统文化,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场景。新的这种能量,拓展了整个城市经济和文旅发展的产业链。

记者:各种公共文旅空间如何才能被市民广泛接受?

陈颖:街区、公园、生活圈的整体风貌本质上必须与所在区域居民的生活要求、休闲需求、价值诉求相一致。如果居民能够对邻近的各种公共活动空间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参与空间治理的积极性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准。

一个空间被需要、被关注、被挑剔是很重要的。有了这样的民众基础,这个空间的日常维护、品质提升才有了可以依凭的力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所以,在我看来,“好去处”要好上加好,一定要始终站在“让市民感受更好”的那一边。

记者:当前成都要推动公园城市文旅产业建圈强链,明确提出了打造具有蜀风雅韵、文化赋能的文旅新场景。成都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提升这些新场景?

陈颖:第一个要从顶层设计上转变、创新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更新的理念。原来是大拆大建,为了建新房子而拆老房子,现在一定要有城市更新、城市建设和消费场景打造相结合的顶层设计理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要做好整个城市场景和城市生活圈的文旅化工作。以前城市发展都是为了生活,更多考虑的是功能性。在新时代下,老百姓和游客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管理者把城市的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场景旅游化。这样不仅会保留它原有的功能,而且会赋予它更多的文旅功能。这样会给市民和游客提供更新的城市化体验。那么这座城市既有触目可及的美景,同时通过这些旅游化设施,又能够让人感受到人文关怀。

第三,要进一步挖掘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把这些资源真正转化为城市生活场景和旅游文旅产品,继续创新、增强城市的文旅供给侧改革,丰富整个城市场景和旅游产品。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文旅产业发展竞争的一个渠道。成都的老字号非常多,可以从政府层面进行保护、传承和引导。

第四,要用好城市发展的一些新场所,比如公园、绿道、文化馆、博物馆等。这些原来看似与旅游无关的场所,已经成为很多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娱乐的一个新场景。把这些新场所旅游化,赋予旅游功能,配套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增加必要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交通,并设计新场景旅游线路和文旅新场景直通车等,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第五,就是从政府层面一定要研究完善各类扶持政策,从资金、融资产品打造、奖励等方面,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到场景打造中来,促进新场景发展。此外,在营销上,要加强城市文旅IP的宣传,打造城市文化IP矩阵,丰富营销内容和提升城市的宣传竞争力。“家门口的好去处”最终目的都是让“家门”变“景门”,城市变旅游目的地。整个成都,每一条街巷,每一个场景,甚至是每个工程,都把它变成这种可感知、可阅读的文旅场景,让市民和游客感知这种触目可及的美景,触手可及的温暖服务。

(陈颖:成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3-09 1 1 成都日报 c111704.html 1 始终站在“让市民感受更好”的那一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