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四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要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昨日,记者连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副主任夏祖华,请他们讲述如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福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头等大事。”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表示,将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深入推动民生改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扩大医院规模、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于医院,儿科学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李秋表示,将充分发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作用,推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带动提高区域内儿童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保健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希望进一步发挥儿科医院专业优势,设立青少年心理或精神疾病专业病房,护航青少年身心健康。李秋还建议,以现有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在西部地区设立儿科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重点实验室攻关儿科医学领域难题,全方位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
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艺术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让居住环境变美、健全医疗教育体系、出行便捷等这些物质文明外,还应该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艺术,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追求。
陈智林建议,一是要紧紧握住川剧这一品牌,守正创新,打造精品力作,将川剧传承和发扬下去;二是加快建设川剧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三是要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消费聚集区,创新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推出更多蕴含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四是大力培育开放文化,涵养“创新创造”“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享”文化,以开放胸怀兼收并蓄、以开放文化引领发展。
基层实践
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副主任夏祖华:
打造人与自然共存共享的生态美
近几年,百花潭公园实施“老公园·新活力”三年提升行动,初步呈现出人与自然共存共享的生态之美。下一步,百花潭公园将继续创新公园管理。
一是提升品质,增加市民游园舒适感。以优化生态为本底,强化筑景聚人,通过花境打造、精细化管理等,为市民打造更温馨的休闲环境。
二是融入服务,满足市民多元需要。定期举办公益活动、打造科普教育点位、组织研学体验等,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三是弘扬文化,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以铸造川派盆景文化品牌、弘扬巴金文化精神、发掘唐代银杏文化为载体,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专家视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
构筑城市竞争优势
每个城市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都会有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特质。成都市坚持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探索符合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建设道路,应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出行便捷优势、生活成本优势、营商环境优势等。
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把自然风光和宝贵资源,变成城市标配的生态骨架,为城市生态赋能添彩。进一步加密公园、湿地、水面和绿色廊道,构建“星罗棋布、类型多样、全面共享”的公园体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围绕生态游憩、文化游憩、康体游憩和游乐游憩等做足文章,借助“三城三都”建设,形成美食、旅游、文化、音乐、会展、体育、购物等多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等主导的城市通勤网络,持续优化“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低碳出行体系。努力使生活成本、商务成本、旅游成本在一、二线城市中居于偏低水平,通过保持合理房价、稳定物价,完善公建配套等措施,构筑城市竞争优势。打造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增强对国内外先进要素、中高端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周鸿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