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10日

你好!薛涛

张大千绘《薛涛制笺图》

①祁和晖 ②肖飞舸 ③迟阿娟 ④戴茹 ⑤曾稀

薛涛 字洪度,唐代宗大历年间生于长安,幼随在蜀为官的父亲薛郧来成都生活,长于成都,终老于成都,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峨共称“蜀中四大才女”。

诗 才华

作为全唐诗收录诗歌最多的女诗人,薛涛一生创作了500多首诗歌,流传至今的有90余首,在中华妇女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杰出女诗人,与最优秀的宫词女作家花蕊夫人、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相比,也可鼎足而立。

文 情怀

薛涛曾为西川节度府女校书,两次被罚赴边,坎坷经历令她注目于广阔天地,颇有男儿的眼界和风范,诗歌涉及广泛领域,其中边塞诗的才气和胸襟超越了一般女子的闺秀气,打破了人们对女性固有的刻板印象。

竹 坚贞

薛涛的咏物诗细腻生动,最有特色的是爱竹敬竹诗。薛涛笔下的竹是其志向、节操和不幸命运的一面镜子,托物言志,歌咏竹子的高洁,亦是以虚心、独立、坚贞等节操自许。

笺 创新

因旧的成都笺纸幅大,不便写诗,薛涛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小彩笺,称“薛涛笺”,成为蜀中名产,在当时是“畅销文创”,今天已成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薛涛八九岁即懂声律,后进入成都幕府乐籍作乐伎。“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薛涛演奏了《蜀国弦》琴歌,又写诗以记录,为蜀派古琴在历史上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巴蜀第一才女、唐代女诗人代表薛涛,千年来闪耀着古代中国女性的智慧之光;

今天,同样有众多优秀女性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自立自强;

女性力量,永远值得被看见。今日聚焦巴蜀文化研究学者祁和晖、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蜀派古琴传承人戴茹、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迟阿娟、装置艺术家曾稀等在各自领域取得出色成绩的女性代表,向历史文化名人薛涛致敬,与薛涛跨越千年时空对话,探讨薛涛的诗文、情怀、创新等人生价值对她们的深刻影响。

A

自我实现

她的文学,我的研究

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文献学家、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巴蜀文化著名学者

20世纪九十年代成都薛涛研究会成立之初,祁和晖受邀担任学会顾问,至今已有三十年。再往前追溯,祁和晖对薛涛的研究,其实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一直在持续深入挖掘薛涛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唐代文化、天府文化的影响。

“薛涛留给后世的第一笔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文学创作。”祁和晖说。薛涛16岁及笄,诗名已“闻于外”,作品中唱和诗居多。作为全唐诗收录诗歌最多的女诗人之一,薛涛一生创作了500多首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九十余首。

“言志诗、咏物诗、边塞诗……薛涛不同于古代其他大多数女诗人,创作多局限于自己的生活所感,而是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其中边塞诗更是唐代其他女诗人所不及。”首先关注到薛涛边塞诗这一独特风格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考辨的,正是祁和晖。在她看来,薛涛的边塞诗超越了一般女子的闺秀气息,打破了固有性别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才气和胸怀让她在当时和后世都广受赞誉。祁和晖提到,关于薛涛之才绝,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为证,作者专为薛涛立传,其排名甚至与诗圣杜甫接近。

“薛涛是一位坚韧不屈、自信自强、志向远大、自重节操的俊杰才女,在逆境面前不是屈服、畏缩、颓废,而是顽强拼搏。苦难打磨了她,使她成为一块更加闪耀的‘宝玉’。”祁和晖认为薛涛的诗歌和人生经历充满了启示意义,她很自然地超越了当时对女性的偏见,秉持着自己的信念而行,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自己。

研究薛涛多年,祁和晖深受影响,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处处以实际行动践行“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耕耘汉唐文学、文艺理论、文化学、巴蜀文化领域,教学研究长达六十载,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事业成果颇丰。在严谨治学、育人无数的同时,祁和晖也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实至名归的四川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感慨:“一个处在八世纪的古代女性,在人生低谷、重重阻碍中尚能坚守初心,创作出伟大的文学诗词,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我们处于新时代的现代女性更要坚守信仰与高尚情操,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B

文化情怀

她的格局,我的使命

肖飞舸: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

“心怀天下、参与社会、关注当下,薛涛有着四川女孩自古以来的豪爽、豪迈基因。”在肖飞舸眼里,女诗人薛涛最打动她的是那种侠女的格局。与薛涛一样,肖飞舸没有因性别设限,在文博事业上一路乘风破浪,实现自我价值。

天府艺术公园,成都市当代艺术馆内,肖飞舸在两个会议的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红色毛衣搭配黑色大衣,胸口一枚精致的胸针更显干练。肖飞舸在法国尼斯大学取得文化管理专业硕士后,曾任职于法国领事馆。2009年,从法国归国的她一门心思扑在文博事业上,一手带出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的宣传团队,如今出任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的她更倾力打造这个新的文化艺术地标,让艺术美学深入城市生活肌理。在身份的转变中,肖飞舸也经历着蜕变与成长。

“我本科学的是设计,硕士是文化管理美术馆方向。年轻时选专业,我就笃定这辈子做文化这一行。”肖飞舸说,感性的热爱和理性的评判,让自己最终选择了文化事业。她从小喜爱画画,最开始可能是因为热爱,随着事业发展,一步步清晰了自己的选择,明确了自己在文化事业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观众突破110万、展览《罗伊·利希滕斯坦:重塑流行》《先声的回响——凯绥·珂勒惠支与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文献展》的开幕……肖飞舸是这些大型艺术事件的创造者、参与者、见证者。她坦言,以前她的工作更多地关注具象,现在她希望为更多的策展人搭建平台,让他们有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成都市美术馆是成都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现代化美术馆,这样的美术馆对于城市的整体人文艺术、市民美育都非常重要。”肖飞舸认为,成都市美术馆肩负着多方面的使命,一方面是推动本土艺术发展,另一方面是推动本土艺术融入国内外的艺术大循环,打开公众视野,了解国内外艺术趋势。“艺术是国际交流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不断扩大成都的影响力。”

她透露,2023年成都双年展即将开幕,展期将与成都大运会举行时间有重合,也将更强调国际性,国外参展艺术家的比例会比上一届更高,新媒体艺术呈现方式会更多,青年艺术家的参展比例更高,呈现更多的青春气质。

看着这些年来的成绩,肖飞舸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职业成长伴随着个人成长,对心底深处那份文化情怀也有了一个完满的交代。

C

独立自强

她的诗歌,我的镜头

迟阿娟: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在迟阿娟眼中,薛涛是中国古代优秀女性的代表,又是唐代女诗人的代表,曲折的经历养成了她坚韧、自立自强的品格,同时也令她的诗歌题材宽泛,边塞诗、写景诗、抒情诗,都是她记录社会和人生的工具。同样,迟阿娟也一直坚持用自己的镜头,静静地观照世界、与世界交流,记录一个又一个人和故事。

“女性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还有就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身为一名摄影人,四处游历的经历自是不会少的,迟阿娟行走的脚步比一般人更为勤快,她的世界也更为广阔。作为资深媒体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年的媒体生涯见证并记录了很多重大文化事件,她的作品被国家档案馆收藏,《大熊猫》《太阳神鸟》发行过邮票,《魔幻2020成都记疫》画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并为很多人熟知。

看世界,以镜头的方式。迟阿娟既在场内,又在场外,她的足迹遍及40个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进加拿大和美国西部的旷野、融入尼斯和威尼斯的盛大狂欢节,也曾用镜头记录印度人友善的笑脸;曾经穿越阿拉伯沙漠,拍下埃及的古文明和现实的没落,也曾走进叙利亚难民中转站,感受布达佩斯民众对难民的关爱,还穿行在泰国的素可泰、圣城耶路撒冷……她始终以观察者的姿态,透过自己的镜头与这个世界连接。

迟阿娟的镜头记录了很多瞬间:有美的,有暖的,有彰显力量的,有震撼心灵的……她说:“拍摄者要有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而非猎奇,刻意寻求视觉表达。我喜欢记录有故事的人,喜欢给人留下思考、能产生共鸣共情的影像。”

迟阿娟认为摄影人应该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具有前瞻性判断和综合把控能力,把稍纵即逝的瞬间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她同时认为“影像应该是温暖有力量的。”2020年春天,在东郊记忆,隔着口罩拥吻的年轻人闯入了她的镜头,温暖的瞬间在镜头里定格,带给人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D

古琴传承

她的《蜀国弦》,我的终生友

戴茹: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蜀派古琴成都市代表性传承人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这是薛涛对蜀古琴《蜀国弦》传承的生动描绘。从薛涛的诗中我们可以得知,薛涛会弹奏蜀地最高贵、最优雅、最难弹奏的乐曲——《蜀国弦》,是传承《蜀国弦》的大古琴家。

谈到蜀派古琴的地位,戴茹心中满是自豪:“从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奠定了蜀派古琴琴歌的地位,到薛涛在诗中提到《蜀国弦》,再到后世为蜀派古琴传承作出贡献的一位位传承人,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蜀派古琴是古琴流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积淀最为深厚的流派。”

“在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薛涛写下的两首诗《酬人雨后玩竹》和《柳絮》,它们都被后人编成了琴歌,既能唱,也能弹奏,悠扬动听。”戴茹说,薛涛在古琴传承上所做的贡献毋庸置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重视古琴,非常令人欣慰,同时也更加激励着她做好蜀派古琴的传承工作,“作为在蜀派古琴一脉相承的历史长河中一颗小小的棋子,我要尽力做好蜀派古琴的守护者、传承者。”

作为蜀派古琴非遗传承人的戴茹,自幼就与音乐结缘,6岁时用父亲带回家的“玩具”——四川扬琴无师自通地弹出曲调。后来在父亲支持下,戴茹有机会能够一个月去艺校学琴一次,直到后来考上川音,得以接触古琴,认定“古琴才是真正触及我心灵的乐器”。戴茹对古琴的热爱融入了骨髓,“因为它给予我无限的美感和力量,它是我终生的朋友。”

将古琴的美和力量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是戴茹二十多年来坚持传承古琴文化的动力。这些年来,她以心热爱,以身践行,不断开设古琴公益讲座、公益课程,录制教学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古琴的魅力,“希望能以演奏以点带面,把古琴文化、古琴艺术更好地呈现给大家。”

E

创新创造

她的纸笺,我的装置

曾稀:装置艺术家,2020福布斯中国U30获得者

只因旧的成都笺纸幅大,不便于写诗,薛涛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桃花汁,制成深红色精美小彩笺,被称为“薛涛笺”;又因是她居于浣花溪时所制,又称“浣花笺”;还因笺纸色多,又称“十样笺”。薛涛笺纸质细腻,风格独特,属于当时比较先进的造纸产品,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不仅是蜀中名产,还是当时的“畅销文创”,此后流传很广。今天,薛涛笺已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薛涛的创新精神在成都文创行业新兴力量代表曾稀这里得到了遥远的呼应。曾稀用前卫的设计理念,将自己眼中的美、记忆中的成都元素,通过艺术化的表达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其实不管是古代的薛涛发明薛涛笺,还是现在我们搞文创设计,大家都是在为社会的进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曾稀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从未停止,她用亚克力、真丝、EV等不同材质重塑花朵,让花朵拥有更丰富的形态,拥有更深厚的人文温度。从小在成都长大的曾稀觉得成都是一个极具东方美学的城市,除了熊猫、火锅,还有很多可以进行艺术化表达的元素。“比如在我童年印象里,苔藓在成都是随处可见的;而当我经过太古里的时候,那里的瓦片又美得令人震撼。于是,我将瓦片和苔藓结合起来,创作了一个叫《关于苔藓》的装置作品,反响还不错。我希望未来可以更多地做这方面的尝试,在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成都元素,让更多人看到成都多元的魅力。”同时,曾稀也希望能够通过她的作品以及展览,培养大家对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让更多元、时尚的艺术进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吴喆

卢星宇 余力 刘鲁 实习记者 王茹懿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3-10 1 1 成都日报 c111745.html 1 你好!薛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