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15日

四组数据看成都民营经济的“量”“质”“能”

数看2022年四川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增加值回升向好。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3%。成都突破一万亿元。

民营经营主体平稳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省实有经营主体825.88万户,其中民营经营主体804.07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7.36%。

民营进出口较快增长。2022年,全省进出口总值10076.7亿元,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大关,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3448亿元,同比增长29.7%。

白飞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成都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在政策上支持、在服务上跟进、在保障上优化、在舆论上引导,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在成都发展有前景、有市场、有公平、有温度。过去一年,成都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总体好于预期,可用四组数据予以概括。

数据一:首破万亿元

民营经济增加值10156.84亿元

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活跃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哪里的市场环境好,哪里的民营经济就活跃,哪里的经济就充满生机活力。对民营企业,既要给政策、给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保权利、保权益,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让民间资本投资有门、投资有效、投资有利,让民营经济能够有序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0156.84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的48.8%。截至去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63.89万户,位居全国第二。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

政策是政府运用“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也是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的“强心针”。去年以来,面对高温干旱、缺电保供、暴雨山洪和疫情袭扰等多重困难叠加、多种矛盾交织,成都坚持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时,千方百计为民营经济纾困解难,相继出台“助企30条”“稳增长40条”等助企纾困政策,从企业融资、供应链保畅、成本降低上打出“组合拳”,把政策“及时雨”快速下到企业。

2022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796.5亿元,惠及市场主体342万户次。其中,留抵退税466.6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76.9亿元、阶段性缓缴企业社保费50.4亿元、新增减税138.9亿元、新增社保降费53.3亿元、新增非税降费10.4亿元。“蓉易贷”普惠信贷累计投放327.59亿元,支持2.58万户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5.05万笔,贷款平均利率4.0%。

数据二:“小巨人”202家

民企从“破土萌芽”到“参天大树”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稳定增长、促进创新的强市经济,都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富民经济。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更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为推动民营经济加快从“破土萌芽”到成为“参天大树”,成都建立重点培育库,分类实施跟踪监测和帮扶指导,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71户,完成“个转企”3325户。6家企业入围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4户企业上榜2022年四川省民营企业100强。全年新培育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202家,居副省级城市第五;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44家,累计培育164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4万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645家,形成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局面。

与此同时,推动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增值保值,既需要政府全力支持,也要依靠企业内部挖潜。为此,成都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困难诉求,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以“12345”亲清在线为牵引,做强“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四大功能,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难题、复元气、增活力。

数据三:超95%

新增市场主体来自民营经济

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成都95%以上的新增市场主体、70%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民营经济,95%以上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独角兽企业数量增至9家。

有研究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时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2%时仅能够基本维持,低于1%时则难以生存。成都聚焦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地,依托在蓉3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65所高等院校和13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等牵引作用,发挥民营企业创新活跃、资源富集等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集成打通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产业链,打造以市场为纽带的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努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拓展企业发展增长点。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全过程便利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同时,成都大力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高水平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有效提升“科创通”和“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专业化水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梯级孵化体系,让创业公共服务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

数据四:90%新增就业

画出了社会价值最大同心圆

广大民营企业紧紧围绕成都发展大局献计出力,提供了超过70%的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和国有经济一样,是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者。

民营经济的根本属性在于“民”,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生产者,都应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企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肩负着社会责任。企业越发展,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持续增强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在建强都市圈、唱好双城记、建设示范区、提质幸福城中担当作为,努力寻求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社会价值最大同心圆。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增强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员工。同时,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通过捐赠资金、产权、物资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在解决社会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中不断作出新贡献,做到了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综合室

--> 2023-03-15 白飞 1 1 成都日报 c111908.html 1 四组数据看成都民营经济的“量”“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