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15日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获评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争分夺秒的急救 他们强在这里

配有5G急救系统的救护车与“大本营”联动

基层急诊技能培训现场

说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也许您知道它是全国早期建成投用的急诊科之一,但可能并不了解它发展至今的现状。该科不仅有位列四川前列的抢救床位总数,救治辐射全域成都和川内三州乃至云南、贵州、甘肃、西藏,而且打造了国内最先进的5G院前急救,让院前急救患者“上车即入院”。基于这种“超能力”,日前市三医院急诊科成功申报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也是川西片区唯一一个被推选出来成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科室。

救治的高水平

抢救床位居全省前列

本次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的一大变化,是更倾向于临床救治能力和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在稍纵即逝的抢救机会面前,急诊科的‘急’是用速度和技术来提供保障的,所以必须在临床建设能力上得到保证。”该院急诊科主任项涛说,作为医院的“前哨”科室,急诊科的临床救治能力必须“高能”。

市三医院急诊科如何做到“高能”?该科不仅是国家级胸痛示范中心、国家级卒中中心、四川省高危孕产妇救治基地的“前哨”,同时正在创建国家级休克创伤中心,这是用科学和技术体现出来的救治高水平。项涛告诉记者,心梗、卒中的高发、突发性创伤以及危重孕产妇的救治,都需要开辟一个专门的绿色通道,时间皆以分秒计,而几大中心和基地正是按照不同病种的特点设置了科学规范的救治流程,将速度和技术充分结合,于争分夺秒中让患者化险为夷,“高质量急诊急救,就是生命健康安全的基础保障。”

急诊抢救床位,则是反应急诊科救治能力的一个直观数据。目前市三医院急诊科常规抢救床位已达30张,其规模在省内位居前列。在此前的新冠病毒感染救治中,抢救床位更是成倍动态调整,为护航健康起到了巨大作用。

强大的辐射力

突破成都地域覆盖西南

转运患者接诊量,是急诊能力的另一种体现。市三医院急诊科现在平均每天由救护车转入的患者数高达20多名,位列成都市级医疗机构第一。

选择往这里转,看重的第一要素就是能力。如此被信赖的救治能力,来源于经验的积淀和能力的持续提升。市三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9年,是全国首批成立的急诊科之一。历经发展,早在2013年该科就成为成都市急诊急救质量控制中心,不仅要制定成都市的急诊急救质量标准,还要指导、培训各级医疗机构,以实现全市急诊急救水平的整体提升。截至目前,该科已连续多年举办心肺复苏培训班、急诊心电图培训班等,有效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的提升。“也许这些培训看起来并不‘高大上’,但它们就是急救的立足之本,必须向下扎根。”项涛说,正是基于日常患者接诊的总体情况分析,因而决心将基础的工作做深、做实,这样才能让患者真正在第一时间得到高质量的急救。

这样的能力,让市三医院急诊科如今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已不仅限于成都。“甘孜、阿坝、凉山等省内各地患者会转诊到这里,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地医疗机构在遇到难以救治的急诊患者,也会选择转过来。”项涛说,为了让患者得到最快速的救治,该科在2018年牵头打造了“急救联盟”,目前已有200余家医疗机构加入,每年救护车转入的患者达7000多台次,“除了接诊转运患者,更重要的是动态技术指导基层医疗机构,让患者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急救。”

勇于突破的创新力

5G急救体系让患者“上车即入院”

急诊科的5G院前急救指挥室内,墙壁上的电子屏适时呈现着救护车上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这是我们打造的5G院前急救体系,放眼国内,也是唯一。”

目前,市三医院有4台配有5G急救系统的救护车可以与“大本营”联动。“相当于上车即入院,高质量的救治立即展开。”项涛说,坐镇指挥室的专家团队可以透过数据和看到的实时画面指挥抢救,与前线医生展开密切配合化解生命风险,这相当于将一个团队的急救专家“带”到了现场。

除了救治患者,急救系统在教学培训中也发挥着作用。“比如当低年资医生出诊时,就会由指挥室的专家团队辅助,行为不规范的地方会被即刻指出,进而让年轻医生在实战中快速成长。”与此同时,该套系统还能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增援,通过多方联动护航健康。

“高质量发展”是如今的主旋律,市三医院正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项涛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高质、高能、高效的发展路径,去彰显区域医疗中心的能力。”

李诗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供图 市三医院

--> 2023-03-15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获评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1 1 成都日报 c111939.html 1 争分夺秒的急救 他们强在这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