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一枚扣针大概需要18个步骤,一个劳动者如果接受过相当的职业训练,又不知道怎样使用专业机械,即使他竭力工作一天也难以造出一枚扣针;一个有着明确分工的10人小工厂一天却可以制造出48000枚扣针,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一天可以制造4800枚。”
这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关社会分工的一段著名描述。
通过让人们全身心地投入生产的某一特定环节,分工可以不断提升职业人的工作技能,从而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由于技术的驱动,人类社会的产业格局不断变革,伴随着人的需求的不断变化,旧的工种不断走向消亡,新的工作不断被创造出来。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为杜尔凯姆,1858年-1917年)认为,分工不只是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它也体现了我们的道德特征,并且使得社会团结成为可能。
从根本上讲,社会分工是人类对于自身需求做出的回应,也展现了人类应对变化的智慧。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也是职业变迁的历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细致化的特点,分工的细化和深化随之日益加剧,新兴职业也层出不穷——这种现象,恰恰也是社会活力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职业不断涌现,正是社会精细分工的一种体现。“360行,行行出状元。”而在“360行”之外那些看似“奇葩”的新职业,成为了年轻一代不断丰满内心、释放自我,又能实现发挥自我价值的新载体。
稀奇古怪的新兴职业
整理收纳师、民宿试睡员、多肉寄养师、玩偶医生……这些新职业,你听说过吗?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奇有趣的新兴职业随之应运而生。
新兴职业(又称新职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在广义上泛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运而生、并且相对成熟发展的所有新兴职业类型;从官方的角度来看,新职业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尚未收录但已形成规模的职业。新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但没有一个职业永远会是“新职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新职业类型。
目前,新职业的主人公是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90后”和“00后”,他们花式“玩”出了一批前所未有、新奇有趣的职业:比如,掀起内容创作新趋势的直播IP切片师、新式MG动画师、短视频特效师;诞生于年轻人新消费领域的猫粮品尝师、绘梦师……这些看似“不靠谱”的职业,却有着亮眼的创收能力,成为了众多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
去年,“玩偶医生”这一新职业被一位名叫朱伯明的上海网红玩偶修复师带火。作为修复陌生人童年和回忆的玩偶“医生”,他们通过穿针引线、剪布料、胶水黏合等为客户修复破损的“大龄”毛绒玩偶或手办。在朱伯明看来,“每个娃娃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希望可以靠此治愈更多人。”
兼职玩偶医生的小冉说,在朱伯明被各大媒体报道之后,玩具修复师逐渐被“炒成”了一个暴利职业,接单多的话可以月入上万。“即使收费不低,但还是有很多客户因为情怀,愿意花高价去修复玩具。修复玩偶、手办的某一个部分,可能只需要几十元,但如果是大修可能就要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绘梦师”也是这两年来在年轻群体中出现的小众新兴职业。绘梦师们用画笔还原梦境,让那些想把自己的梦保存下来的人们有了渠道“收藏”梦境,同时也带来治愈内心的温暖。在当了两年绘梦师的小云看来,做好绘梦师并不简单,“每个人的梦境都复杂多样,要反复沟通去满足客户千奇百怪的需求,还需要掌握多种风格的绘画技巧,以满足客户对不同画风的追求。”
直播IP切片师是由头部主播“发明”的,他们通过二次剪辑主播的直播片段,在获得主播团队授权后,把剪辑后的短视频内容售卖给商家和品牌方。
据职业直播IP切片师李海介绍,这个新职业是基于抖音等平台掀起的带货新风口下所产生的。说到底,IP直播切片本质上就是对IP内容的矩阵化复用,类似于之前流行的影视剪辑号通过批量剪辑影视剧的高光片段来赚取流量的玩法。李海透露,自己曾在一个星期,靠卖切片视频赚了5万元,“随着短视频带货市场大热,涌入这个赛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很多正规的切片师也开始寻找其他办法拓宽路子。”
新时代,什么催生了新职业?
新产业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社部”)公示了从“数字职业、绿色职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的新职业三大类别共18个新职业,其中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
另外,在人社部公布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净增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库运行管理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在内的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值得关注的是,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首次在《大典》中增加对“数字职业”的标识。
数字职业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重大创新,此次《大典》中新增标注的97个数字职业,反映出我国数字经济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
为何其中会有如此多新职业产生?有专家指出,不少新兴职业的产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推动。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在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衍生出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与此同时,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受到影响。
比如,数字技术的进步还催生了平台经济,涌现了网络订单配送员、打车服务提供商等新数字职业。2022年“天猫双11招聘季”发布了60万电商生态岗位,其中便包括低代码开发工程师、角色原画师、数字化管理师、游戏体验师等多个新兴数字职业。
此外,新职业的产生也来源于对原有工作的细分。在网络数字平台涌现背景之下,以一个工作为方向衍生出的细琐工序,也同样造就了一批新的就业形态。以直播电商平台为例,除了大家熟知的带货主播外,还相应催生了直播助理、直播场控、直播策划、数据运营等就业岗位;网约车平台不仅催生了网约车司机,还衍生了自动驾驶路测安全管理员、自动驾驶测试驾驶员等新的就业岗位。
新经济催生新业态,从而催生了新职业,而新职业的涌现又将开辟更多就业“风口”,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数字经济的催生下一批批数字职业应运而生,开启了数字人才刚需时代。
新职业如何规范管理?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洪流下,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在满足着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就业需求的同时,也会由于其出现时间较短、个性化强烈且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尚未形成体系化的规范和管理办法,从而导致了各种市场乱象的产生。
以曾经红极一时的“碳排放管理员”为例。在“碳排放管理员”培训的宣传文案中,机构不断强调这是一个“既可以享受政策红利,又能轻轻松松收获高薪”的职业,因此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青睐,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当时,在各大搜索引擎中随处可见“碳排放管理员”证书的培训广告,“无门槛拿证”“躺赚挂靠费”等宣传语迅速戳中了部分年轻人的痒点。
然而,一些所谓的机构将证书作用数倍夸大,更以山寨证书步步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费用,当求职者察觉上当后又陷入维权困境,山东的关先生就是受骗者之一。
在网上看到“缴纳1980元,即可免考拿证,拿证后每年最低可获得3万元挂靠费”的培训广告后,关先生感觉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当即就向机构缴纳了费用。冷静下来后,关先生意识到了不对劲,遂向机构提出退费申请,结果当时对他热情似火的培训机构便开启了“失踪”模式,杳无音信。从此,关先生踏上了漫漫维权路,辗转于各个投诉平台,并结识了一批与他有相同遭遇的人,但可惜的是,他们的维权之路都无疾而终。
新职业多元化的职业形态,深刻地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也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进步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新兴职业不断涌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有专家指出,新职业正成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人群的就业“蓄水池”,可以帮助这些群体“人尽其才、人有其岗”。但是,面对如春笋一般不断涌现的各种新职业,应当如何进行把关呢?
有观点认为,新职业的出现是基于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满足应当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下。那么,如何鉴别某一新职业是否合理合法呢?首先需要政府对新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专家曾指出,政府部门应该从直接评价者转向把关者、监督者,在加快职业标准开发的基础上从严遴选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并实行常态化、全过程监管,保障职业培训和证书发放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政府对新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意味着为新职业正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以及公信力。
另外,新职业从业者需要形成行业自律。在新职业管理规范并不十分健全之时,行业自律显得格外重要,如通过建立行业从业者协会,将新职业从业者聚集到一起,通过制定行业内规范形成从业者自律机制,实现新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020年,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钉钉发布《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预计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近500万、无人机驾驶员近100万、电子竞技员近200万……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涌现出来,新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前景,对新职业的科学管理和规范显得越发重要。
延/伸/阅/读
新职业涌现的大潮中,年轻人要怎么办?
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一半的工作任务将由机器完成,届时机器或将取代近8500万个工作岗位,这将直接导致一些劳动群体面临失业的风险,但与此同时,这场“机器人风暴”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9700万个新就业岗位。
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对就业结构带来冲击,劳动力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那些重复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极可能会逐渐被自动化技术所替代,这也使得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技术的颠覆性力量,会不会取代众多现存的职业,让未来找工作难上加难?
有观点认为,新职业或许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有预测显示,未来五年,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量会明显增大,事实证明,随着我国数字化红利凸显,移动支付、网购、共享经济等蓬勃兴起,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增就业机会要远多于其替代的就业机会。数字经济时代不仅会不断催生出更多新兴职业,还能够满足青年人个性化、多样性的就业需求,同时为青年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发达的数字技术可以让市场与商业运作模式更加灵活与便捷,商家和企业能够将工作任务进一步打散以供人们按自己的兴趣实现多元化选择。
可以预见的是,在技术迭代快、创新能力强的数字经济的驱动下,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也会“一浪高过一浪”,年轻一代必须随着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技术和专业特长,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不断创新,去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星宇 吴雅婷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