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3月16日

从万亿级产业再出发 看成都发展制造业决心和路径

生产车间里“忙碌”的机器人

成都已聚集京东方、业成科技等领军企业

成都造标致408X量产下线

当春时节,梦想花开。在这个凝聚万众期待的2023年春天,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个全国两会圆满闭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年的全国两会,制造业是热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及制造业,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制造强国,阔步向前。作为制造业大市的成都,正积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日前,成都连续发布三个电子信息产业新政,吹响了“制造强市”提速的号角。从成都推动万亿级产业写新篇的意图和路径,不难看出成都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和路径。

推进新型工业化 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先进制造业则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在当前制造业新一轮竞争中,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成都发力的关键。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第一支柱产业,也是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站在全新的起点,作为成都的支柱产业,成都连续发布三个电子信息产业新政。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成都今年将增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存储产业竞争力,提质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

蓝图已绘就,成都迅速给出行动。为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日前《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近期相继出台。“将成都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新闻通气会上,对于政策出台的背景,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成员、市经信局副局长蒲斌介绍道。蒲斌表示,当下成都正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紧抓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机遇,瞄准电子信息等产业链重点赛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事实上,成都对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打造不止在电子信息产业。成都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正加速展开,日前《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正式发布。政策提出,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产量达到25万辆。

根据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突出发展支柱产业。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到2025年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产业建圈强链 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千亿乃至万亿级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意味着从企业集聚、企业集中、行业集聚到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成都加快推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

时间回到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这也意味着,从2021年末,成都正式吹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号角。

2022年末出炉的“建圈强链推进动态清单”显示,目前成都已确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医药健康、轨道交通、汽车产业、新型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新消费产业、都市农业和食品、碳中和12个成都产业生态圈,并进一步细化为集成电路等26条重点产业链。26个已然成“链”的重点产业,在“圈”里通联上下游、左右岸,活力增强,在“链”中提升产业能级、核心优势,竞争力彰显。

围绕产业建圈强链,日前成都发布的《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准配置资源要素、全力做优服务保障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政策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要素覆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注意到,在成都此次及时出台的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中,新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力度均大幅提升,在人才引育方面,实施“蓉漂计划”、“蓉贝”软件人才、“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激励企业核心团队干事创业,鼓励高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校企开展产教融合;在强链补链方面,支持加大企业招引力度、支持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上新、上楼”;在生态营造方面,推动组建产业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高水平展会赛事举办。

同时,政策还注重通过引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加速“建圈强链”。例如,《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大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招引支持力度,企业最高可获5亿元综合支持,以补足成都晶圆制造短板。在真金白银政策鼓励下,优质的制造业企业有望站上发展新起点。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 本报资料图片

--> 2023-03-16 刘泰山 1 1 成都日报 c111964.html 1 从万亿级产业再出发 看成都发展制造业决心和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