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3届“3·15”晚会于3月15日20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现场直播。今年的“3·15”晚会聚焦“用诚信之光照亮消费信心”主题,分别关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数字经济等消费维权领域的新热点和新现象。
“3·15”晚会从“提振信心”出发,倡导以诚为本、信守法治、合规经营、有序成长,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健康的经济生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助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映照的现代消费文明。
又见香精大米
日前,记者探访了安徽某食品有限公司,仓库里堆放着数十吨散发着“泰国茉莉香米”香味的“泰国茉莉香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大米是安徽本地产的,和泰国香米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往大米里滴几滴香精,就会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这样的大米一年能卖出1000多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不应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那么,这些香精是从哪里来的呢?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了出售香精的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郭经理,在上海张江地区的厂房中,记者看到成百上千种原料被随意堆放,大部分外包装上贴着各种代号,看不到具体名称。记者凑近一闻,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郭经理说:“老鼠到我这里面干什么,熏都把它熏跑了。”郭经理让员工从库房拿来两种大米香精,它们分别模仿了不同香米的香味,“稻花香是2、泰国香米是1。”除了制作出售大米香精,这里还加工生产其他食用香精。朗枫公司就这样和一些企业沆瀣一气,将如此加工出来的香精添加到大米中。早在2010年,“3·15”晚会就对一些企业违规使用大米香精,加工假香米做过深入调查报道。10多年过去了,仍然有企业在违规添加香精。郭经理说:“那一年,(曝光)那个郁金香(香精),我一个朋友的厂里面,在中央二台曝光了,搞死他了。曝光米厂,结果给他搂草打兔子了。”
头盔偷工减料
在广东中山发生了一起车辆剐蹭事故,虽然碰撞并不激烈,但骑车人的安全头盔破损严重,塑料外壳解体,破裂的头盔碎片扎伤了骑车人的眼睛。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不过关,导致消费者受伤的事故频发。
“3·15”晚会选取了市场上热销的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检测:一是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测试,测试人员将头盔佩戴在头模上,拉升至1.6米的高度进行释放,模拟骑乘人员摔倒时,佩戴安全头盔的头部与地面碰撞接触的场景。一款红色头盔应声开裂,产生了一条20多厘米长的裂痕。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头盔厂家为了压缩成本,使用回收料等劣质材料进行生产;二是耐穿透性能测试,测试人员将钢筋头拉升至1米的高度进行释放,模拟头盔遇到尖锐物体时,对佩戴者头部的保护能力。有8款头盔达不到新国标要求,有的几乎被劈成两半;三是测试电动自行车的佩戴装置,模拟在发生事故时,头盔能否固定在佩戴者的头上进行持续保护。共有16款不符合新国标要求;四是护目镜耐磨性测试。有16款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磨损后的镜片透光性明显降低,成像效果大打折扣。
文图据央视财经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