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连续三家美国银行关闭或清算后,“谁会是下一家”的担忧在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蔓延。虽然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坚称“美国银行系统安全”,但全球市场以大幅震荡回应此番表态。
过去一周,银门银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先后“爆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2日公布一项银行融资计划,将为符合条件的储蓄机构提供贷款,以确保它们在硅谷银行关闭背景下有能力满足储户取款需求。《华尔街日报》注意到,为确保事发银行储户能够顺利取回未保险存款,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已被美联储和财政部列为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有资格获得相应融资支持。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硅谷银行与美国国债相关的风险敞口较大,现金流紧张情况下提前亏损平仓而引发危机,虽属“个案”,但其他银行也有相关业务,存在类似风险。尤其去年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上升,导致不少持有国债的银行承受尚未变现的账面损失,不排除还会继续“爆雷”。
美国银行接连“爆雷”,在不少媒体和观察人士看来,事发银行管理层应为企业经营不善承担最直接责任,而美国在金融监管、宏观政策上的缺位或失误才是此次事件最该反思之处。
首先,美国内政纷争导致金融监管力度摇摆,在这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美国国会2010年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规定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银行必须参加美联储年度压力测试,旨在通过更严格监管避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演。
特朗普上台后,共和党人2018年推动国会修改该法案,将相关资产门槛提高到2500亿美元。这意味着,资产规模约2000亿美元的硅谷银行不必参加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本是帮助银行评估资产风险的有效手段,这(监管“松绑”)为硅谷银行的关闭埋下了伏笔。”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白士泮表示。
其次,美联储货币政策饱受诟病,给不少银行带来更大经营风险。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研究员木内登英认为,在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经济降温过程中,众多初创企业进入退潮期,提款需求增加,加剧硅谷银行流动性挑战;银行持有债券价格因联邦利率上调而不断下跌,出现巨额账面损失。
据彭博社报道,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相继关闭后,全球市场金融类股票市值两个交易日蒸发4650亿美元。这不禁让人担忧,此次会否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那样再次让全球埋单?
答案是全球市场正在承担后果。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13日叫停硅谷银行在德国分支机构的业务;英国央行已介入硅谷银行英国分行的破产程序,以保护相关英国企业的存款。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银行相继关闭正加剧全球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力。
一些投资者和央行人士担心,鉴于金融机构的关联度,即使只是市场恐慌,也可能触发更多银行或其他机构陷入困境,并在经济领域造成恶性循环。
新闻背景
硅谷银行“垮掉”前都发生了什么
美国《纽约时报》14日披露硅谷银行突然被关闭内幕,认为这家银行过度聚焦技术行业创新而疏于风险管理,对经济大环境变化毫无准备。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2月底致电美国硅谷银行首席执行官格雷戈里·贝克尔,警告他硅谷银行财务状况堪忧,其债券可能被下调至垃圾级。贝克尔此后一直尝试筹措资金,曾“疯狂”向高盛集团求助,出售债券,从股市筹钱。
3月8日,硅谷银行发布收盘后新闻通报,称售出210亿美元证券组合资产,亏损18亿美元,同时寻求出售22.5亿美元股票以融资。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有意购买5亿美元硅谷银行股票。8日下午和9日,高盛开始推销硅谷银行股票。
正是这些举措“吓坏”了投资人。9日开盘后,硅谷银行股价大跌近60%,仅当天,储户试图从硅谷银行取出的存款总额就高达420亿美元。9日下午,多家美国监管机构警告硅谷银行难以存活,银行金融顾问无法找到买家接手这家银行。10日上午,硅谷银行股票交易中止。当天下午,银行遭接管。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