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成都市区50公里的崇州市廖家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特色艺雕小镇,当非遗文化与乡村风光相遇,勾勒出一幅现代田园的生活美学场景。时光沉淀出一方水土的文化烙印,雕刻出廖家镇人的高超技艺,孕育出一所具有深厚底蕴的“森林学校”——崇平小学。
“青青木艺、呦呦田园”,这是一所田园学校拥有的校园春景,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特有的春日景致。鹿森书角、“青青木艺”木艺坊……森林走进了这所占地45亩的学校,大自然拥抱着校园里的每个精灵。“鸣响”文化在这里扎根,“鸣响”课程在这里落地,“树森教师”在这里成长,“出彩”少年从这里启航……
一所有呼吸感的“森林校园”
一座有欢声笑语的成长乐园
这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校园精致典雅、朴质自然。校园内,鹿森书角、“青青木艺”木艺坊、现代阅览室等各种功能教室布局合理;每间教室宽敞明亮,电子白板、蓝光护眼灯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生宿舍通透整洁,床铺收拾整齐,物品摆放有序,设施设备齐全……每一处校园风景、每一个校园布局,无一不诉说着新时代乡村学校实现的“完美蜕变”——当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与非遗文化注入学校发展基因,当校园文化依据孩子的生命个体来设计规划,“双减”背景下的乡村校园呈现出日趋美好的教育样态。
这里,有着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真实场景。学校专门腾出两间教室打造校园木艺坊,让孩子们肆意挥洒着想象力、创造力。加入黏土、彩笔等元素的圆木画、木皮画,孩子们如同匠人一般,将笨拙朴实的木头变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在动手制作的同时提升了综合实践能力;茶艺课是孩子们传承天府文化的主阵地,他们身着传统服饰,一茶一壶的练习构成校园中别样的美丽风景。
这里,是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天堂”。川剧、舞蹈、足球、武术、茶艺、射击、旱地冰球等乡村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精彩纷呈;乐高积木、智趣思维、阅读拓展、科技小制作、跳绳、排球、田径、硬笔书法、毛笔、棋类、魔方、木艺、衍纸画、电脑绘画、合唱、播音主持、竖笛等课后托管类型丰富。每间教室为孩子们开放,每处校园为他们所有,崇平小学打破教室边界、打破校园“围墙”,让每个孩子在大自然中恣意成长,在阳光中奔跑,恣意而快乐、自由且奔放……
一所充满生机的活力校园
一座爱心满满的温馨家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穿越了两千年的诗经诗句在现代校园有了真实演绎。崇平小学依据儿童天性,将“鸣响”教育分为“十二季课程”进行,着眼学生终身发展,以“平和修炼、鸣响共好”理念为指引,抓好孩子的良好品行。“会说话”“一个样”“多一点”成为每位孩子特有的名片,发放“响当当币”、给予“好孩子”“红孩子”等评价;美育上,以阅读、木艺特色教育为核心,木艺课旨在传承非遗文化,为孩子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助力;阅读艺术长廊、木艺长廊从校园文化入手滋养师生心灵。
以田园为导向,在田园中数数,玩旋转小转盘、数字鲜花,数字小屋;以图为纽,在书本中画出独具特色的思维导图;以单元话题为切入点,制作出充满艺术气息的画报……“双减”背景下的崇平小学以“鸣响”课程下的作业优化设计,全方位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学生个性特长。学校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凡响”书写乡村教育新篇。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博物馆之行”,与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结合的“呦呦爱阅读”“呦呦爱木艺”“呦呦爱科学”等活动在校园里精彩绽放。
“学习导师、人生教练、倾听者、合作伙伴、环境建构者”是老师们的五种角色,“鸣响”教师也与“出彩”少年同生共长。去年,崇平小学的成都市级课题《构建小学生态课堂的研究》结题,国家级子课题《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实践研究》,省级课题、成都市级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构建研究》已通过阶段性评审;同时,崇州学子在崇州市中小学运动会多个项目中崭露头角,旱地冰球、无人机项目获市级一等奖,空竹项目获得两个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四川航空特色学校”。
面对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学校秉持“你在成长,我能看到”的育人内涵,怀抱着“鸣响童年,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立足打造一所乡村孩子成长的“温馨乐园”,着力培养“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的新时代“出彩”少年。
谢函颖/文 图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