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顶棚的露天篮球场,看台上座无虚席。没有明星也没有网红,观众们衣着朴素,用充满烟火气的锅碗瓢盆做“战鼓”,卖力地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呐喊……这是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火爆网络的篮球赛视频画面,网友亲切地称为“村BA”,而此后,各地的“村BA”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日前,《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探索推广‘村BA’篮球赛等赛事”。乡村体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空前关注。
事实上,在成都,乡村体育运动一直以来都在蓬勃发展,在各区(市)县,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有着大量拥趸,成年人在运动中挥洒激情、享受快乐;孩子们在体育中健康成长、拥抱未来。体育丰富了乡村生活,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
今日,本版聚焦成都北门的三河村,探寻这座小小村落如何成为“成都足球第一村”;关注在成都市“奥运之星”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上首次参赛就拿了冠军的蒲江五星学校,揭秘这个边远的乡村小学如何让孩子们在排球运动中健康成长,让当地群众从体育中收获快乐,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和高品质的健康生活。体育运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踢场坝坝球赢个“柚子杯”
揭秘“成都足球第一村”的体育流量密码
从成都北门再向北,有一个颇受关注的“网红打卡地”——三河村。在村口,一座3米多高的“大力神杯”雕塑成为这里人气最旺的打卡点。“大力神杯”底座上“成都足球第一村”的文字,显示着这座小村落因为体育而成为网红的“流量密码”。
如今的三河村,成人“宝柚杯”、青少年“柚宝杯”、企业联赛“柚花杯”三大足球赛事已成为当地的体育文化名片。借助着足球带来的流量,每年来三河村踢球和休闲旅游的游客超过20万人次。正如村口雕塑文字所书写的那样,这里已经成为成都民间足球运动人气最旺的地方。
足球带货,小小村落火起来
足球对于成都人而言,有着难以被替代的情结。从20世纪90年代全兴队征战“甲A”开始,成都就是全国著名的“金牌球市”。虽然全兴队从未捧回“甲A”冠军奖杯,但成都人对足球的热情未曾减弱,即便城市球队阔别中国顶级足球联赛多年,成都的足球运动依然在城市各个角落蓬勃发展。2022年,成都蓉城重返中超,再次引爆成都的足球热潮,也为成都乡村足球运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新都三河村的足球运动,起步于成都谢菲尔联队谢幕中国顶级联赛的第二年。2013年,“80后”大学生谭杰回到家乡,担任三河村村支书。当时的三河村还是“零集体收入、零本地创业、零外来投资”的后进村。为了发展经济,谭杰带着乡亲们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大力发展“新都柚”产业,计划以特色农产品为突破点,改变当地的经济面貌。
“新都柚”种着种着,谭杰的一系列操作让村民看不懂了——村支书不好好扩大种植规模,更新种植技术,反而一头转向修足球场。首个真草灯光7人制标准足球场修好后,谭杰又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足球俱乐部,开启了当地农村打造足球赛事的先河。接下来,他又想方设法通过各方面宣传,组织了第一届“宝柚杯”足球赛,征集了30支队伍参加比赛。这届比赛的奖品很接地气——就是当地种植的“新都柚”。
这时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当“柚子”撞上足球,居然是一道“神来之笔”,原来村支书敏锐地发现销售当地特色产品,最重要的是打开市场、聚拢人气!当时成都职业足球发展正值低谷期,民间对于曾经的“金牌球市”沦为城市球队缺席顶级职业联赛憋着一股气。这届“宝柚杯”足球赛,正好为成都人的足球热情打开了一道倾泻的闸门。参赛球队拖家带口外加啦啦队来到村里,顺手买点当地的特产,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一时间,足球成了三河村的流量密码,当地村民种植的“新都柚”很快打开了局面。村民何健说:“光是决赛那天,村里柚子就卖掉了3000多斤。”
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三河村的“新都柚”销量依然不错,但最初为了带动柚子销售而发展的足球却成了当地主打的“体育产业”。村里的两个标准足球场,每天都有队伍来比赛、训练,人气最旺的成人组“宝柚杯”和儿童组“柚宝杯”比赛期间,村里停车位都告急。三河村还建起了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参训队员14000多人次,“成都足球第一村”的品牌也顺势被擦亮。
2021年,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温江区天府街道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2022年,成都市第一届乡村足球赛开幕式及揭幕战在三河村举行,这座曾经的“后进村”如今有着响当当的足球品牌,和成都的职业足球一起,见证着这座城市对足球的热爱。
农民运动会带来乡村新生活
从2013年首届“宝柚杯”足球赛创办至今,三河村的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足球主题餐厅、火锅等项目吸引投资上千万元。足球主题餐厅投入160万元,不到两年就收回了投资。数据显示,新都柚每斤售价从两元提高到了5元,到202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比起2013年差不多增加了两倍。
尝到足球的甜头后,三河村又引进了更多更时尚的体育项目。2019年1月,斯诺克世界杯冠军周跃龙、亚洲斯诺克青年锦标赛冠军肖国栋来到三河村,为他们的“冠军工作室”揭牌。三河村大力促进足球与台球“一大一小”双球叠加,为乡村体育发展创造更多机遇,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首届全国乡村斯诺克赛事举办,让成都北门这座小小村落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运动小镇。
在足球台球等体育元素之外,三河村还积极倡导“体育+音乐”的产业融合,“星空音乐节”成为它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数十万计的游客前来打卡。大量新村民涌入,为这座宁静的村落带来了新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农民运动会成为三河村村民的日常,各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趣味比赛项目吸引了众多村民参与。为了获得好成绩,村民纷纷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让乡村的精神风貌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质的改变。
农民运动会不仅是体育运动的平台,更是新老村民精神联结的纽带。在运动会中,村“两委”会对一年来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表彰,如“最美家庭”“最孝儿媳”等,同时给新村民颁发荣誉证书。获奖项目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没得二话奖”,奖项名字充满了乡土气息,意义却极为重大——奖励那些大力支持配合村里各项工作的新老村民。这些活动,幽默地展现出三河村人和谐相处、共同拥抱幸福生活的乡村新貌。
偏远乡村小学出了个“明星队”
去年年底的“奥运之星”成都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上,共有140所学校组成了304支运动队,3500余名小运动员在运动场上激烈拼搏,力争冠军。以比赛规模而言,这届比赛无论是参赛队伍还是参赛人数,都创下了历届之最。最终,首次参赛的蒲江五星学校捧回了一个冠军和一个亚军奖杯,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为何能在排球上有如此惊艳的表现?且听听五星学校副校长李恒刚的回答。
足球、篮球、排球 选哪个呢?
蒲江五星社区,位于蒲江、临溪两河交汇之处,距县城约20公里,户籍人口1万余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当地主要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这里的五星小学曾是一所九年制学校, 2021年9月调整为单设小学,目前有259名学生,24名老师。从小学位置来看,李恒刚形容它:“是县里最偏远的学校之一。”
一座偏远的小学,没有一个孩子有排球基础,没有一位专业教练,甚至学校里连排球运动的基础设施也没有,是如何将排球运动发展起来的?这要回到2020年,校长李国刚、副校长李恒刚等人外出学习交流,看到其他城市小学学生的特色课程后,羡慕之余,也开始积极探索,要让自己的学生也能有书本之外的收获,最终选定了体育课程。
“因为艺术和科研需要专业团队和设施,对学校来说都是负担。但体育门槛相对较低,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爱运动、体力好,一个球就能让他们玩很久,投入也小,对家长来说更容易接受。”李恒刚说。
那足球、篮球、排球这三大球选哪个呢?足球,需要专业场地,参赛人员要求也多;篮球,场地要求相对低一些,但孩子们身高有限,对抗能力也不太强……经反复考量,校领导拍板决定,发展排球。第一,排球的对抗程度相对足球、篮球来说更低,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安全地学习和训练;第二,虽然学校没有专业的排球教练,但是老校长范顺全和教师双中涛算“准专业”人士,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指导;第三个原因则更加现实,足球、篮球、排球都是中考体育考试中的第一类项目,学习排球,能够帮助孩子们在中考体考中受益。
方向确定了,校领导又专程跑了趟县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排球运动会不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得到的答案是:“不仅不影响骨骼发育,还有助于学生身高发展。”这样,他们放下心来,在259名学生中选拔出了48名队员。
2020年开始筹备,2021年全面铺开,那时谁也没想到,这座乡村小学的排球队,会在两年后成为成都市的“明星队”。
小小排球 “垫”起孩子们的未来
范顺全、双中涛是五星小学排球队的教练。范老师在学校里教数学和思想品德,曾经入选过县排球队;双老师教化学、科学和数学,是一名资深排球爱好者。
虽然教练团队不算专业,但两位老师非常负责。他们不懂排球训练的方法,就每天聚在一起进行小组教研,教研方法很普通,就是看网络视频,特别是中国女排的比赛视频,研究排球教学的分解动作,从中不断学习高水平的战术方法。
教练在不断自学,学校里也不断加强排球氛围的营造。每个孩子发一个排球,平时整整齐齐地挂在教室外墙上,成为学校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低年级的孩子们做排球操、自垫球、抛接球;高年级的孩子自垫球、双人对垫、对墙垫球。课后时间,排球活动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学校的6个排球场都围满了人,活跃在其中的小运动员与场边欢呼的“啦啦队”让排球成为学校的欢乐主题。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突击训练,孩子们的排球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将他们放到县级甚至市级是一个怎样的水平?大家都没想过。2021年9月,蒲江五星学校的排球队参加了蒲江县“爱成都 迎大运”中小学生排球比赛,想不到孩子们一举拿下了双冠军!
接下来,五星学校邀请省排球协会朱成军教练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节专业排球训练课,并对学校教练也做了专业指导。这次难得的机会让学校的排球水平上了一层楼。
2022年11月,五星学校走进了“奥运之星”成都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的比赛现场,一路过关斩将,相继战胜了温江区和盛小学、成都市三圣小学、成都市马家河小学、双流区红石小学等队伍,一举获得学校三年级男子排球比赛冠军,此外四五年级男排取得亚军,女排也获得了二等奖。
排球为五星学校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李恒刚告诉记者,去年视力筛查结果显示,学生们近视率比上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而且打排球的学生平均身高比其他学生高出2-5厘米。孩子们的身体在排球的陪伴下越来越强壮,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充实。入选校排球队已成学生们最向往的事,因此学校规定,要加入排球队,不仅品德要好,学习也必须抓上去,如有学生因为打排球导致成绩下滑,还会被劝退。为了能够留在排球队,孩子们你争我赶,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五年级的何凯瑞,曾经因为打排球不好好写作业被劝退,然后“知耻而后勇”,凭着自己的努力重返球队;五年级的刘忆玲曾因父母离异而厌学,练习排球后成绩突飞猛进,如今已作为体育特长生被绵阳七中提前选中;六年级的肖薏薇文化和练球一样没落下,被省队教练提前看中……
今年起,五星学校将全力打造“沙滩排球”特色运动项目,填补当下成都小学排球运动的空白。同时在当地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下,学校添置了两个篮球架、5个乒乓球桌、6套排球架以及1个教职工书吧、七八个开放书亭,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也都焕然一新,当然,最令人瞩目的是学校那面长40米、高4.5米的排球文化墙。
乡村体育在成都乡村小学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重塑了学生的体质与精神,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就是加深了乡村情感的连接。学生们的努力和拼搏,让他们与亲人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曾经不太融洽的家庭变得和睦;曾经在外务工的父母因为子女回到家乡创业、工作;曾经白天做农活晚上打麻将的生活方式,渐渐变成了农时做事、农闲运动的新风尚……
在成都,像蒲江五星学校这样开展特色体育项目的乡村小学绝非唯一。体育运动让多个学校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也吸引着全省其他地方孩子们的目光与热情,为孩子们的未来探索更丰富的人生道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余力 刘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