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对熊猫生物特征的展示,李天健将熊猫文化归纳为四个展示面:生态文明、和平团结、国学经典、中国档案。
生态文明层面,从目前发现来看,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国宝”。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生存环境一度遇到严峻挑战,种群数量最少时只有1000多只,成为名副其实的“濒危保护动物”。随着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日益重视,现在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折射出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和平团结层面,大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兽种,有着可爱的面孔、蓬松的皮毛、顽皮的动作和几乎像人一样的进食姿态,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受喜爱的动物之一。据记载,早在唐代,唐玄宗就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大熊猫,这是中国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民国时期,14只大熊猫作为和平使者走向了西方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更是最受欢迎的“外交大使”,获得了各国人民的青睐,也吸引着无数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结缘中国。“团团”“圆圆”这些大熊猫走出国门的历史,是见证世界和平的历史,也是见证中国发展的历史。
国学经典层面,在李天健看来,大熊猫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天然契合——黑与白契合“太极”,闲适淡然的气质也契合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大熊猫作为“活化石”历经数百万年依然存在,又与中华民族坚韧包容的精神融合。在漫长的岁月中,有诗人给大熊猫写诗,比如苏轼的《竹公式》,“两牙虽有余,四足仅能仿”云云,被认为是古代第一首写大熊猫的诗;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有《次韵子瞻竹公式》:“阴阳造百物,偏此愚不爽。肥痴与瘦黠,禀受不相仿。”诗词之外有绘画,著名画家吴作人、吴冠中、吕林、韩美林都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大熊猫,在绘画史上留下了生动的一笔。
中国档案层面,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留有大熊猫的身影。上古神话中,传说蚩尤坐骑“食铁兽”就是大熊猫。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里记载的“貘”,后世考证认为是古人对大熊猫的别称。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者。从熊猫牌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到熊猫牌的照相机、针线、纽扣、邮票、钟表……老百姓生活中的必备消费品甚至“高端消费品”都有着熊猫的可爱印记。这些品牌的创立与成长背后,凝聚的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比如熊猫收音机的生产厂家,所生产的通信装备曾进入“抗美援朝”的战场,与英雄“王成”一同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铁与血时代。再比如熊猫主题邮票,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只发行了三套,第一套发行于1963年,第二套发行于1973年,第三套发行于1985年,见证了新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