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读书正当时。昨日下午,由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成都传媒集团指导,成都日报社主办的“读成都,观世界——寻找最美朗读者、最美朗读新星”第二场线下诵读分享会在东周社艺文美空间举行。
昨日下午,著名主持人、东周社主讲人周东与东周社工作人员冯阿静作为领诵人,与众多阅读、朗诵爱好者共享阅读之益、朗读之美。同时,许多网友也在线上参与到这场美趣书宴中,纷纷留言点赞活动、交流心得。截至发稿,诵读分享会全网直播观看量达到43万。
周东领读 读书是一种心灵渴望
“自古至今,读书都被称为雅事,既有黄金屋,亦有颜如玉,绝对的好事儿。说得再大一点,读书可以为民族之崛起贡献力量。”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分享会从主持人冯阿静的一段朗诵中开场。而这段话,正是出自周东的《领读: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书。周东在分享中介绍道,在此书中,他将自己长期的阅读积累全盘奉出,带给读者一份心意满满的书单,同时深刻解析作品主核、艺术魅力及作家故事,并献声朗诵经典片段,用声音与文字带领读者遨游不同作家的精神世界。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到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再到异国友人笔下的趣味成都……全书共八章,精选四十余部好书,娓娓道来,潺潺而叙,涵盖哲学思考、传统文化、生活美学、人生感悟。阅读、朗读《领读:青山见我应如是》,带给人在森林中漫步,在文学经典与现实历史之间游览的奇妙体验。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其实就像吃饭一样,它是一种自然需求,是心灵的一种渴望,所以不要去寻找什么读书的好办法,你渴了,你想喝水,你饿了你就要去吃东西,那么你心里空虚了,用读书的方式来填补自己,恐怕是最好的。”现场,周东向观众们分享了流沙河先生对读书的这番真切感受。
篇篇美文 分享阅读体验
“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上的一棵苍松,就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但一定要做溪边最好的一丛小灌木。”朗读者刘女士带来了席慕容的《做最好的自己》,当问到选择分享这首散文的理由时,她说道:“现代社会信息复杂、繁多,人们难免会有感到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时候,但不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要做最好的自己。”
“把星空,一块一块割下来,镶成街道和田园,夜成都就是地上的天府,她像一朵硕大的莲花盛开在岷江,最柔软的段落。”今年8岁的黄凤仪带来了《夜成都》的朗诵分享。黄凤仪妈妈说,出于兴趣,黄凤仪3岁就开始学习朗诵,获得了不少朗读比赛的奖项,“朗诵让她获得了更强的表达力,变得更加外向开朗,同时还能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朗朗诵读 听见美好故事
在参加诵读分享会后,来自成都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包川艳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之情:“今日,众多诵读爱好者齐聚一堂,分享着各自喜欢的文字,耐心倾听着他人的岁月。读书之乐不分年龄、身份,不论职业、信仰。”分享会上,包川艳为大家朗诵的《雨季》一诗,是由她一位80后朋友推荐、暂未发表过的原创诗,该诗是朋友多年前的笔友刘娜在2009年所写,距今已有14年之久。
“在那个年代,没有眼花缭乱的娱乐方式,也没有天花乱坠的社交软件,他们就在QQ空间、各类文学交流群中,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与文友互相切磋诗词。”她讲述道,多年已过去,朋友与刘娜早已没了联系,但这首细腻温婉的诗却留在了他心里。
今年50岁的伍女士表示,她喜欢阅读,但因为工作繁忙,比起阅读纸质书籍,她经常在上下班路上使用APP来听书。昨天,她分享的是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我也可以朗诵,我也想朗诵。”伍女士说,尽管自己从小的性格就很害羞,但实际上内心一直都有着朗诵的愿望。当天参与线下的朗读分享,是她勇敢迈出的第一步,“不管年纪多大,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卢星宇
摄影 熊一凡 实习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