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4月06日

在成都刷展,刷出新意思

成都考古中心《考古·成都》展厅入口,C位留给了一把首次公开常展的蒲江“成都矛”

《百年无极》展,观众在梵·高油画《园丁》前

在成都,艺术是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双年展到各类历史文化展,从成都市美术馆新馆到遍布大街小巷的博物馆、社区艺术空间……成都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生态圈,不断消融着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成都有大大小小的美术馆200余个,“刷展”,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给越来越多的人带去内心的丰盈。如果把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空间比作构成城市文化肌理的毛细血管,那么一场场展览则如同胶原蛋白,密集地撑起一座城市饱满的精神状态。

中国自古以来“礼乐相济”的美育传统,在现今的中西交融、创新尝试中发展为全民性,为这座城市进行文化“铺底”。文化展览的多元和丰富,也给未来的展览提出了更多有关城市、有关文化的思考。

“沉浸式”感受

原创历史大展

成都考古中心对文博爱好者来说,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走进《考古·成都》展厅,这里面积不大,但展览信息量较大。展厅入口璀璨C位留给了一把首次公开常展的“成都矛”。这件铜矛于2016年底出土自成都蒲江飞虎村,其最特殊的,便是上面两个古雅的篆字“成都”,这也是迄今为止成都地区出土的唯一一件刻有这座城市名字的青铜矛。走近细看“成都矛”,中端前方罩有一面放大镜,观众可以清楚地辨认出上面“成都”二字,或许在那一刻,能真正感受到考古的意义。

游客在这里还能看到考古中心的镇馆之宝——战国漆床。这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结构最为复杂、保存最完整的漆床。据推测,这件战国漆床可能是最后一代蜀王的墓葬,经历过约2400年的风霜,已经十分脆弱,在出土后,文保人员花了十多年时间对其进行保护修复,才最终让“古蜀第一漆床”以原来的面貌呈现在公众眼前。“原来一件文物进入博物馆之前,要经历这么多过程。”张女士感叹,之前从未系统地看到过考古工作的全面展示,这次算是一饱眼福。参观这个展览不仅了解到文物从发现到展出的过程,也了解到许多考古知识和考古队员的不易。“今天收获特别多。”周先生是一名考古爱好者,他通过成都考古公众号报名参与了参观活动。他说,考古人参与到展示的设计中,非常专业,也很有创意。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现代的春熙路附近所做的三层展示,让人一眼便能看出历史和变化。

《考古·成都》展突破了常规博物馆呈现模式的边界,开创最新展示视角,通过考古成果与考古过程的并列化呈现,探索考古博物馆的特色化展示路径,全新打造的展陈讲述古蜀千年文明。《考古·成都》展并不是成都原创历史大展的个例,刚在四川博物院闭幕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堪称现象级的历史大展。展览中,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博物馆珍藏的苏轼主题相关文物亮相,其中不乏罕见的苏轼真迹等重磅文物,人气爆棚。“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宋朝远去了,苏轼远去了,但苏轼的文化创造至今犹自屹立不倒。通过文物,‘沉浸式’感受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一生,让人获益匪浅。”文学爱好者黄国平说。

与世界同步

的当代艺术展

与追溯古蜀文明之根的文物展相比,当代艺术展览又呈现出另外一番风景。同样忙着“刷展”的文艺青年彭哲觉得,成都各大美术馆举行的艺术展览类型多元而视野广阔,无不传达出“立足成都、放眼全球”的理念,这背后是策展实力的综合体现。刚在成都博物馆闭幕的“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就令观众意犹未尽。百年时空,无极往复。大展会聚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历史长河中46位星光熠熠的艺术大师。梵·高,一生饱受孤独与苦痛,却用手中热忱而富有韵律的画笔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惊人的杰作;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充斥着热烈的节奏感,散发着历久不衰的魅力……群星璀璨,用风格强烈的作品连缀起欧洲近百年波澜迷人的壮阔艺术史诗。与朋友多次观展的插画师孟兰芝向记者感慨:“这些作品如同一面现代艺术的多棱镜,带领观众去照见和回望那个风云变幻时代里的奇光异彩与无限突破。”

成都市美术馆2021成都双年展捐赠作品展展出了徐冰、苏兴平等十位艺术家的捐赠作品,让人重温了成都双年展的盛况;千高原艺术空间的“自定义II——7个问题”展览邀请了八位年轻艺术家参加,他们的作品展现着年轻一代艺术家们所实践着的基本方法与价值观……喜爱当代艺术的黄敏惊喜地发现,最近成都的艺术展览多集中在当代艺术领域。2021成都双年展捐赠作品展吸引了她“三刷”。为何反复观展?她说:“当代艺术多元的维度和自由的韧度,对策展能力既是挑战,也是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开拓实践。这些展览让观众身在成都,用艺术的方式与世界同步。”她还认为,这些艺术展览,为观者探索“到底何为艺术”这一现当代艺术中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最直接的机会,追寻展览的脉络,人们可以理解当代艺术,理解全球化时代之下各种盛行的观念等纷繁复杂的理论。

艺术与人

的连接千姿百态

各种展览遍布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美术馆,无论是国有展馆还是民间展馆、综合型大馆还是专题特色展馆,皆有能力端出水平极高的“艺术佳肴”,称得上“色香味俱全”。而展览展出方式,或许可以用千姿百态来形容。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体验展览《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亮相成都宽窄巷子,展览结合宽窄巷子独特的建筑环境,从建筑模型、音乐、大型装置、多媒体、文献、书法等诸多方面,对隈研吾“五感的建筑”这一理念进行呈现,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热烈反响。

园林设计师陈霞感叹,在青砖瓦檐的川西四合院中,在阳光与微风里,她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隈研吾将他对未来建筑的哲学和巧思,点缀在这片由砾石与竹子重新塑造的场景中,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五感,统统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隐忍、内敛、辩证的东方哲学,在表述未来时代我们该如何构筑世界,激发我们去充满想象力和思绪的空间中探索,太令人耳目一新了。”

遇见博物馆·成都馆展出的原创策展作品“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核心是敦煌文化艺术。在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的带领下,以孙博、鲍营等艺术家重绘的200余幅敦煌壁画作品为基础,3D光雕技术,数十台4K超清设备,将精美绝伦的壁画进行了更为“鲜活”的再现,文化、文物、科技互融的探索,“文物活起来”了。同样在成都展出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也是运用了大量数字投影、实时交互等前沿数字技术,《千里江山图》“走出”博物馆,走进大众文化艺术生活之中。

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成都各类艺术展览遍地开花,特别值得期待的是,成都市美术馆即将推出原创艺术品牌——“S”艺术季,从4月到6月,带来惊喜连连。“S”艺术季由东西方两位大师黄宾虹、莫兰迪领衔,带来五大展览:多幅乔治·莫兰迪真迹空降成都、宝藏国画大师黄宾虹艺术研究展、当代艺术家王易罡的先锋创作世界、青年艺术家JujuWang装置艺术的视觉盛宴、具有先锋探索性的当代声音艺术展。

五展风格各异又有机融合。同时,成都市美术馆还照例将为观众提供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公共美术教育活动。乔治·莫兰迪展部分将以学生艺术展览的形式探索莫兰迪对静物的迷恋和冥思;黄宾虹公教活动将以儿童长卷绘画、艺术讲座等形式展开。这些艺术作品将与展览同步悬挂展出,使孩子们的作品与大师遥相对望,形成世代之间的隔空接力、跨界对话。

2023成都双年展已官宣定档7月,从盛夏到深秋,继续用艺术对话世界。行走在成都,艺术无处不在。成都一批艺术场馆、艺术家和策展人持续深耕,通过各自的创新实践努力发出成都的声音,发出自己独特性的声音,伴随人们的消费习惯培养和消费层次升级,不断“刷”新展览水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图据主办方

--> 2023-04-06 王嘉 1 1 成都日报 c112955.html 1 在成都刷展,刷出新意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