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4月07日

如何画好以市场为纽带的创新生态圈?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继国

精彩观点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创新呈现出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特点

■要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迫切性问题,以精准思维推进“4个加快”,加快造势、加快造册、加快造才、加快“造血”

■成渝地区要立足科技现状,突出各自优势,打破思维藩篱、区域限制,加快建设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和独特性的创新生态圈

■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服务于创新生态圈,需要进一步打通创新与产业、市场的中间环节,搭建更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

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为寻求突破性发展开始建立创新生态圈。成都市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大会暨市级领导干部和局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对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生态圈等提出了新要求。本期《锦观智库》采访了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高继国,他从夯实市场基础、加强区域协同、转化科技成果三个角度,为成都打造创新生态圈建言献策。

夯实市场基础 为创新生态圈注入更强的内驱力

锦观智库:

成都市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大会暨市级领导干部和局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读书班对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生态圈等提出了新要求。您认为,成都如何打造创新生态圈?

高继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创新呈现出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的特点,演化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活动过程,要求更多要素的参与、更加繁琐的组合、更有深度的激化,形成一个创新生态体系。

我认为,要增强创新生态圈演化能力,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市场在创新生态圈中的作用发挥机制,打造以市场为纽带的创新生态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各类在蓉企业的市场主体、科技创新主体、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要依托市场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助力重点产业能级提升;要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市场制度,靠市场决定产业技术的研发投入,靠市场调节科技创新成果收益的分配导向,为创新生态圈注入更强的内驱力。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科研中的牵总作用。抓住科技管理部门重组机遇,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构建“大科创”格局;综合使用政策工具,完善资源统筹分配与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成都各类科技资源管理、分配和监督中整合优化问题;通过财税激励政策,发挥资金导向作用,深化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资本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流动。

要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聚合融合。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科技成果市场管理制度等,搭建一个涵盖在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人才的多向度合作机制;争取国际国内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大科学装置等加快落地成都,深度整合不同创新主体在学科、平台、人才、成果之间的资源禀赋,塑造整体竞争优势;高标准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一核四区”创新布局等,加快整合各类创新资源。

要系统盘活创新生态圈中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在蓉高校、国有企业、国家科研机构、创新型民营企业等人才引育优势,以学科高地、平台高地奠基人才高地,做强人才支撑;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探索首席科学家制度,用好国内外领军人才,探索更加灵活的年薪制和收入的项目制、协议制等,激发人才积极性;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人才结构优化,建立更加灵活、丰富的人才交流渠道,让人才要素流动起来,激荡创新的灵感和动力。

加强区域协同 合力打造成渝科技创新生态圈

锦观智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对成渝地区而言,如何立足“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目标要求,加强区域协同,合力打造一个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生态圈?

高继国:成渝地区要立足科技现状,突出各自优势,打破思维藩篱、区域限制。我简单概括出以下“345”的措施,为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和独特性的创新生态圈,提出一些思考。

聚焦操作性,以战略思维厘清“3个问题”。要紧抓“谁来建”的问题,加快完善建设的主体系统。协调建好“一城多园”的管理服务队伍,完善联络人制度,在成渝地区各高校、在川在渝各科研院所等设立固定联络人和常态化联络机制,完善决策参考队伍;要紧抓“建什么”的问题,明确建设的内容系统。紧紧盯住科研、人才、机制关键要素,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等,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紧抓“怎么建”的问题,明确建设的行动系统。加快推进重点培育和扶持的项目、平台、管理机构、中介组织等方面的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让一些前置性的创新要素先流动起来,带动整个科技创新生态圈先运转起来。

聚焦迫切性,以精准思维推进“4个加快”。要加快造势,让舆论持续关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信息,形成良好的创新舆论环境;要加快造册,形成精准的项目化支撑,加强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强化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要加快造才,加强运用人才引、育、留、用的政策工具,加强住房、子女教育、科研条件等切实保障,形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培植人才、科学用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快“造血”,建好建强一批重要科技平台,发挥好风险投资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资金提供者和资源连接者的角色,促进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并让聚集的要素产生关联,让创新生态条件不断完善。

聚焦整体性,以系统思维推进“5个统筹”。要统筹好成渝两地的科技力量,先做到目标一体、优势互补,再做好各自分工和分头行动;要统筹好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把当前国家在成渝地区的创新主体加以统筹,形成能够激活、协调、组合、管控的创新要素组织能力;要统筹好科技创新的管理主体,强化各类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共同发挥科技创新管理和科技发展引领的作用;要统筹好融合性的创新领域,做大集成创新的能力,推动区域内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催生跨界别的、融合性的创新活力;要统筹好跨区域的创新,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各区域的分工,同时也要统筹好与国内外其他科技创新中心的关系。

转化科技成果 打通创新与产业和市场的中间环节

锦观智库:

今年,成都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面向未来,成都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以服务于创新生态圈打造?

高继国:总体来说,成都要进一步打通创新与产业、市场的中间环节,搭建更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强化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中介服务,激发科技和产业的更高耦合性。

一要优化创新生态圈的空间布局。增强企业创新平台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桥梁对接,扩展科技创新转化的空间条件,让创新主体和应用主体在生态圈空间中更好呼应,形成创新链和应用链的有效衔接。同时构建与国内外其他创新生态圈的链接,完善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和转化枢纽,在城市中增加高技术应用场景布置,激发城市创新热度和应用热情。

二要增强创新主体的转化能力。通过财政等制度改革,引导生态圈内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转化力度,增强企业内外的科技创新链条建设,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产业发展在创新生态圈中的内驱力。同时,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等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梯次成长、分层建设的创新供应链、转化链。

三要发挥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将产业需求和重大科技需要转化为人才创新活力。放眼全球视野进行引才、育才,通过人才制度的深化改革,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薪酬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推动更多人才在学科交叉、学科支撑、技术攻关中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减少从科技创新到转化应用的通道长度。

四要增强中介环节和作用。引导科技创新的成果主体对接各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创投基金等,促进科技与资金、应用、市场、产业的有机结合,将创新要素的互动、合作更好激发出来,增强创新生态圈的自主演化能力。推动成都的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创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云平台等方面建设,有力推动科技成果以更加便捷的方式面向市场、转化产业。

五要筑牢制度保障。继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制度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建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营造更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和更有吸引力的成果转化氛围,引导在蓉高校、科研机构把转化应用纳入成果评价和考核内容,并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创新主体的内部制度机制建设和案例性示范,形成更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连锁效应。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黄琴

--> 2023-04-07 陈仕印 黄琴 1 1 成都日报 c113024.html 1 如何画好以市场为纽带的创新生态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