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成都小伙朱铁雄在短视频账号上发布了他的第一个视频。
他没有想到,这条视频在24小时内收获了80万赞,自己也骤然成为一名真正的“网红”,有网络评论称他是“国风变装的天花板”。
视频很短,时长仅29秒。画面中,一位卧病在床的儿童手里拿着一个孙悟空形象的玩具,心心念念地想象着自己的偶像齐天大圣来陪伴自己,病床边,由朱铁雄扮演的街头艺人舞着“金箍棒”来逗乐儿童;这时,画面中走来两个年轻人,看到眼前的一切不屑一顾,“什么年代了,还相信这种幼稚的神话?”并开始对儿童和朱铁雄羞辱和欺凌。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朱铁雄突然腾空而起,瞬间变身为真正的齐天大圣!他头戴花翎身披战甲,周围金光笼罩,威风凛凛势不可当。剧情在高亢的唢呐声中被推向高潮,却又戛然而止。
视频的配文只有一句话:“那些看似很可笑的梦,是我们用尽全力守护的光。”对于27岁的朱铁雄而言,他所坚守的梦想在这个视频中被形象化了。
而对于活跃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来说,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为了能够持续产出优质作品,借助MCN机构的力量是寻求长期发展的网络博主的必经之路。在与成都一家MCN机构达成合作之后,朱铁雄这一“国风+特效+剧情”账号在一年内,通过26个精良制作的视频,走入了1686万粉丝的关注列表,让无数年轻人感受到了“中国式浪漫”的魅力。
MCN(Multi-Channel Network,意即“多渠道网络”)是负责签约、培育优质网络博主,帮助他们优化内容、获取更多流量,最终通过广告、直播带货等模式获得商业变现的机构。根据新经济产业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MCN机构数量超40000家,2025年将超60000家。
随着我国“网红经济”的加速崛起,MCN机构的发展在享受着行业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用户的审美不断迭代要求MCN机构在内容运营上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行业政策和产业环境不断变换也考验着MCN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与管理能力。
4.0时代的网红:
做内容的长期主义者
在朱铁雄的视频里,变装的常客还有赵子龙、二郎神、哪吒等众多中国式的超级英雄,他们连同皮影、木雕、变脸等传统技艺,讲述着一个个热血而又温情的故事,中国传统中的浪漫主义在网络时代以新的形式延续。
正如网友评论所说:“传承很轻,轻到只有两字。传承很重,重到数千年历史压肩头。”朱铁雄将传播与承袭融合进这些不到两分钟的短视频里,背后是不眠不休用几百个小时打磨最后一秒的特效。
从芙蓉姐姐、李佳琦、papi酱到李子柒,中国网红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已经历了4次迭代。1.0时代里,以芙蓉姐姐、凤姐、韩寒为代表的话题网红,多依托于论坛、博客等图文平台,以其大胆直白的表达、富有争议的举止引得网友关注;2.0时代是电商网红,以李佳琦、雪梨、张大奕等为代表,主要依托于淘宝直播、抖音等平台带货,通过背后强大的MCN 团队和完整的网红产业链,实现流量变现;进入到3.0时代,以papi酱为代表的短视频博主,依托其优质的内容吸引到大批粉丝,通过广告、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盈利。
进入4.0时代的网红,深知“内容为王”方能建立用户基础的长期主义者,开始如朱铁雄一般关注传统文化元素,将其挖掘再现,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潮。当下的网红爆款,站在国风的风口之上,贴近广大用户的心理,以优质内容唤起情感共鸣,给人以治愈和美好的同时,更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
MCN的数字赋能与技术革新
14亿的巨大人口基数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宽阔的舞台,近年来MCN行业在网红经济、直播电商等因素的助力下迅速扩张,但在多方竞争和挤压下,优质内容匮乏、成本提升、增长红利消失、平台政策日益趋严等问题也逐渐显露。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61.9%的用户认为短视频平台存在内容高度同质化的问题;认为主播/网红素质低的用户占比59.2%。
作为网红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MCN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意内容和完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
“只有用技术革新内容,提高竞争质量,不断提升内容形态与本质,才是破解内卷的不二法门。”被问及如何破解行业流量内卷时,成都OST传媒总经理袁方表示。
面对内容同质化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在内容上创新和突破,伴随新虚拟偶像、元宇宙等概念的推出,VR、XR、动画捕捉等技术也可运用到短视频内容的制作中;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原创,不断开发新玩法,以长期主义打磨内容,在多个细分赛道长线布局,抓住用户的情感点去放大内核。
正如业内人士宋启晨所说,“用一种市场接受的形式,放大这种内核,让大家都看到我们自己文化里面值得骄傲的地方,并传承下去。”
过去,MCN对于网红的培养是效率优先,大多是互相争抢市场成熟的红人,很少关注素人或者半成熟的“红人”培育;未来,MCN应将重点落在完善网红孵化体系,可通过多媒体数据传输、融合大数据技术形成市场深度报告,并将AR/VR及智能硬件应用于直播和视频场景,为网红主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回应和突破当前‘网红孵化’过程中的瓶颈。目前,我们创研了数字化管理系统来给行业赋能。”成都OST传媒高级产品经理徐聪说。
布局海外寻商机
面对本土市场流量红利衰退的境况,近几年国内的文娱产业纷纷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尤其是高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并将其视作一条通往蓝海的捷径。无论是国内主流歌手在东南亚地区举办的演唱会、live秀等演出,还是走出国门的网络文学与影视剧作品,都不断在让海外用户疯狂“上头”。
地理与人文环境的毗邻优势,让东南亚地区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国内MCN机构出海的第一站。
随着数字基建的进一步完善和互联网技术服务的提升,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地区的网络媒体、在线支付、社交平台等领域也开启下一波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东南亚新兴的中产阶级崛起,更多人愿意在线上内容、文化娱乐等方面投入金钱和精力。
从海外市场的投资环境来看,东南亚地区各项硬指标在逐年上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多元创新、对外政策的深化实施等条件,也在积极推进着中国文娱业在东南亚国家的运营。2022年7月商务部等2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拓展合作渠道网络”板块提出了“聚焦重点市场深化合作”的任务,要求“巩固日韩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优势,积极拓展其他周边国家市场”。
尽管中国文娱产业出海东南亚优势颇多,MCN机构在国内的运营和商业化操作也日臻成熟,但对于内容行业而言,在一个新的市场和国家开展业务时,文化、习惯、当地政策等本土化难题是无法绕过的。
对于MCN机构而言,稳妥的方案是派遣优秀团队亲赴海外市场,最大化了解与适应当地的文创产业经营环境。同时,与海外红人的选拔、培养与日常沟通也需要花时间磨合,在不断协调与合作中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当然,产出优质内容仍然是MCN机构运营的重中之重,只有制作出拥有国际标准同时又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才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记者手记
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成都进行时
2022年2月,《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提出了以“强化数字文创引领”“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深化产城融合驱动”为主攻方向,高质量构建“极核辐射、一圈环构、两翼齐飞”的全市文创发展新格局。
成都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政府部门的扶持为创业投资提供了优良的环境,而高等学府的聚集和年轻人群的涌入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这些因素,共同为成都打造中国数字文创第一城创造了绝佳的“天时地利人和”。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261.27亿元,同比增长9.04%,占全市当年GDP的10.86%,成为成都新兴支柱产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创产业对于城市生活的浸润与改变。作为“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对于天府绿道、锦江公园等生态空间的治理建设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机载体。面积达968万平方米的文创产业园区、194条文创特色街区以及1897个文创空间的打造,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以及生活美学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为成都文创的发展提供了勃勃的生机和绚丽斑斓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