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艾进,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
记者:近年来,中国网红主播孵化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你认为MCN机构迅猛发展的背后存在哪些风险和挑战呢?你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艾进:随着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不断出现在各平台中,用户的审美评判水平在急速提升的同时,对MCN机构所产出内容本身的质量和创意都将要求更高,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将以增加制作成本和部分社会资源浪费为代价。
同时,由于MCN机构主要传播信息的受众人群是多样化的,需要满足各类受众的不同价值观,也必须负起更多的社会使命。
最后,MCN机构迅猛发展也将引起对KOL(即所谓的“关键意见领袖”。这是一个营销学概念,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的争夺和变现模式的挑战,毕竟成功的KOL数量不多且孵化不易。在我看来,随着MCN机构这一行业专业化以及准入门槛的提升,一旦成功,MCN获得的回报也十分可观。
总体看来,这个行业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未来MCN机构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是MCN机构必须考虑的重点。
记者:成都新媒体MCN产业园于2017年正式开园,作为全国首个MCN产业园,该园区聚合了大量MCN机构、自媒体人,进行集中创作、产业化运营。在你看来,MCN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哪些影响呢?
艾进:MCN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MCN机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产生更多的商业变现场景、塑造更为丰富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更加多元化的民族与区域文化精神内涵等,对城市文化和品牌建设营销也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途径、方式。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沉淀丰厚和充满活力的中国新一线城市,国际化定位、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貌与气候、来蓉就业者以及新居民,都是成都发展网红经济的优势。这些都将成为成都发展网红经济的场景、载体、市场和故事等。
记者:在数字赋能时代,我国的文化产业要如何以“互联网+”为切入口,加入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拥抱新技术,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对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艾进: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文化资源首先进行体验化,随后市场化,进而资产化(品牌化、IP化),最终实现资本化和金融化,其核心是体验,途径是市场,没有体验和具体精准市场的文化产业大概率会被束之高阁,新技术有很多,表现形式也有很多,但别忘记了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要带给用户切实的体验感,同时要选好具体市场落地。
我认为,首先在内容与产品层面,需要坚持文创发展与城市品牌紧密结合,展示、表达和传播更多本土品牌和IP;在国际上,做好与本土历史文化与资源禀赋结合的、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文化价值观与体验融合输出。
其二,在文创产业方向上,坚持“大IP引领,小IP孵化”的文创产业发展思路,制定扶持政策,激发民间机构与个人利用本土历史传统与自然资源进行IP化创作与推广,形成持续不断的政府引领、大众参与、官方推介、政策扶持、机制保障的成都文创创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三,在渠道建设上,打通文创产业推广宣传渠道,建设成都文创零距离的B2B和B2C的信息共享和业态共生的新场景,无缝对接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提升文创内容的变现和市场推广。
最后在氛围促进和宣传方面,可定期推出一批文创企业和经典文创产品,助推文创产业的持续创新并强化相关文创IP的关注度。
记者:成都有着发展文创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本土文化有着许多独特的元素,而成都平原又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你认为成都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本地文创产业怎样的风格和特色呢?
艾进:文创产业所延伸的行业非常多,从衣食住行到人文风情,都可以从文创的角度得以展示和创新表达。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文创产业中既保持着市井文化,也体现出天宝物华的地域元素,也给人们提供了对历史的回望、探索和思考。
成都具有千年“重文”历史渊源,成就并延续了厚重的艺术氛围;成都“两山夹一城”的多样化地貌特征和温和的气候条件,也成就了它从容休闲的生活文化,造就了文化消费的各类场景,这些都是成都文创发展的基因和灵感的起源。
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许早已式微,但由此形成的人文底蕴终将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去激发每个人的文创联想,产生文创灵感,并将通过各种产业进行融合表达,绽放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可以说,成都文创的特征就是成都人的特征,也是这座城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