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时隔7年后,此次《指南》在原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建议将儿童和青少年血脂检测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体检的常规项目”和“建议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这一调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建议新增儿童血脂检测内容?还有哪些调整变化值得关注?昨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同时也是本次《指南》修订专家组成员之一的祝烨教授对此进行解读。
问:《指南》中建议“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的调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中小学生血脂检测有必要吗?
答:肯定是有必要的。实际上,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关注血脂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我们建议将血脂检测纳入到中小学常规体检,可以筛查出一些家族性遗传因素导致的高危患者,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
问: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情况怎么样?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答: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膳食模式转变、身体活动减少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
对于儿童血脂异常,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和饮食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建议每天进行不少于1小时中等到高强度的运动,并且每天静坐时间不超过2小时。
问:新版《指南》中还有哪些调整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答:上一版的名称是《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而此次却改为《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原因有两个,第一,这次《指南》涵盖了从儿童、青少年、老年整个全生命周期,不仅仅是成人指南了。第二,本次《指南》没有再提“血脂异常”这个说法,因为血脂异常是需要根据危险因素来进行分层的。同样的一个血脂水平,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人来说是可以的,对于高危患者可能就不适合了。
通过这次改变,我们想向大家传递一个观点:不能再将血脂异常看成一种“老年病”,而是要把它放在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待。
问:新版《指南》更新了哪些旧版指南没有涉及的内容?
答:2016年以后,有很多新的临床试验药物相继面市,这一次新的《指南》也涵盖了一些新的临床试验药物,而且还加入了很多有关特殊人群的建议,并给每个特殊人群都制订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包括老年人、孕妇、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曹宇阳 实习记者 胡瑰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