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4月19日

第一站:新都区

一个全国百强区的产业建圈强链“密码”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 成都日报社 ————· 联合出品 ·————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供图:新都区融媒体中心

走进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眼前的园区场景带来产业建圈强链直观的视觉体验,规模化的产业园区、标准化的企业厂区、现代化的科创空间等,鳞次栉比、蔚然成势。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2021年,市委作出产业建圈强链部署,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体系。

如果将链主企业比作“莲心”,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就如同层层发散的“花瓣”,构成了产业建圈强链的一朵朵“莲花”。

新都区是成都传统工业重镇。近年来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路径,持续深化“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建圈强链模式,“上下楼”集聚“上下游”,“左右厂”变为“左右岸”,形成“一个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形成航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近两年先后迈入“千亿俱乐部”,入围“全国百强区”。

产业建圈强链,新都区如何“链链”生花?

4月初,我们走进新都区,探寻全国百强区产业建圈强链的“密码”。

调研报告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成都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㊀ 蓄水养“链”

从新都城区到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15公里的路程,折射了新都区工业发展从以“四桶水”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向航空轨交“上天入地”先进制造业跃升的历程。

“四桶水”是“药水”科伦药业、“汽水”可口可乐、“酒水”华润雪花、“茶水”达利食品,4家龙头企业2022年产值近200亿元。

2014年以来,航空和轨道交通两个未来千亿级产业相继落地,为新都发展打开新的通道,也提出新课题:如何以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推动新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都区委明确了主攻方向:以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组织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新都区推动政策、平台、资本、载体等多维高端要素赋能,为产业建圈强链“蓄水养鱼”。

一大批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起来。

新都区与上海交大共建“两院一中心”,与西南交大共建国地实验室、西南交大科技园,通过“国企投建、链主牵头、部门协同”方式实现园区核心技术工艺集约共享。

一大批人才汇聚园区。

新都区与中国航发涡轮院共建航空发动机研发科创中心,围绕建圈强链开放80余项创新需求,引育包括3个院士团队在内的40个高能级科研团队,转化应用50项技术成果。

投资基金杠杆效应正在放大。

新都区通过区属国有企业联合川发展、市产投等省市国有资本、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多只产业基金,撬动200亿元以上资本投入,累计投资优质项目50余个,牵引重大项目落地16个,实现资本市场溢价退出6个,8个项目陆续进入上市通道。

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建设。

新都区围绕航空、轨交两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约17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匹配24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由区属国企全部自持、集中供给,入驻企业项目投产时间由过去购地自建的3年以上缩短为1年以内。

截至2022年底,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已聚集重点企业58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家,一大批行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落地,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产业发展生态。

㊁ 链主长成

“为什么落户新都?我们首先看中的是链主成飞有足够多的订单满足客户需求。”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时飞介绍。成都永峰科技2019年落户,其飞机蒙皮镜像铣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正启动上市准备,预计企业估值将增加3倍以上。

链主企业具有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是产业建圈强链的主引擎。新都区如何识别链主、培育链主、壮大链属?

近年来,新都区建立了“链长(区领导)+链主(龙头企业)+链服(工作专班)”工作机制,全面梳理产业本底,选定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11个重点产业,积极发挥链主企业作用,将传统的“一企一策”升级为“一链一策”分级分类培育,着力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高飞的产业发展矩阵。

调研采访中,新都区经信局以链主成飞为案例,介绍了链主是如何长成的。

在园区建设上,联合成飞建设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布局“四大制造基地”,协作提质建强航空大部件产业链,产业园占地2000亩、总投资180亿元。

在顶层设计上,让成飞参与园区规划,制定入园激励机制,由成飞梳理重点企业招商清单,与政府协同招商,再由成飞“当考官”,对配套企业进行全方位考核,仅遴选出30%左右的优质企业入园,实现招商选资、优中选优。

在集群构建上,以成飞订单优先权吸引配套企业入园,由成飞对入园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输出优势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进行协同创新,并在园区内构建起“一小时”全链条配套圈,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

在环境优化上,新都区投资20亿元,联合成飞建设热表处理、检验检测、产品交付、智能物料“四中心”,让入园配套企业以最低成本获得共享技术服务。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自2019年落地新都以来,4年间已聚集了42家核心配套企业,建成128条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线,园区已实现全功能运营,年产关键零部件超百万件,形成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包装发运”的全工序制造交付能力。

新都区还联合链主成发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布局重点产能配套,研制驱动建强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首批9家企业完成投资协议签订,正加快建设22万平方米定制厂房,国内唯一的反推/短舱专业化制造基地首台套产品已下线。

㊂ 链属裂变

走进中车成都公司城轨总装厂房,工人们正忙着装配调试成都地铁27号线新车。在总装厂房对面的库房里,大约3层楼高的货架摆满了各种物料,这些零部件的项目总共有3000多项,来自60余家配套企业。

中车成都公司发挥链主磁吸效应,带动了城轨车辆本地配套率达60%以上,推动70%的成都地铁“新都造”。

从中车成都公司过条马路,就是为地铁提供定制化防火材料的成都今创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再走几百米,就是为地铁提供电机产品的中车电机公司,落户新都后年产值增加了6倍以上。

“左右厂变为左右岸。”新都区发改局有关人员介绍,左右厂房整合了产业链的左右岸,实现技术交流、配套协作“零”时差,全面提高生产效率。

“上下楼”如何链接“上下游”?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有关人员介绍,园区创新建设“垂直工厂”,容积率由传统的1.0左右提升至最高2.38,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近5倍,通过围绕航空、轨交主导产业布局电子信息、工业软件等业态,推进企业“上楼”,形成上下楼协同联动发展格局。

“链属能否裂变为链主?”采访调研中,新都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反馈的答案是,能。

“中运量的中速磁浮、氢能轨道交通是未来轨道交通的两大关键引领技术。”在中车成都公司链属企业荣创新能厂区,西南交大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柏青介绍。

荣创新能是西南交大按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规定,发起成立的混合所有制校产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20余项,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首辆氢能接触网检修车、首辆氢能地铁施工作业车等全国轨道交通氢能源车辆70%以上动力总成由荣创新能提供。

“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更迭创新,荣创新能未来也能从链属升级为链主。”吴柏青认为。

㊃ 固链强链

“企业吹哨、政府报到。”严婷婷是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的一名“企业管家”,成都永峰科技是她日常对口联系的企业。小到成都永峰科技租用活动场地、大到申请增加经营范围、新技术专利申报等,她都会第一时间根据企业诉求,对接相关部门回应解决,办理情况全程跟进并及时反馈企业。

营商环境的赛道上,新都区正加力加速。

近年来,新都区秉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理念,建立全覆盖的“企业管家”服务机制,派出442名干部深入企业当好服务“管家”,坚持政府常务会每月专题听取企业管家收集问题解决情况汇报制度,“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运行“清”“亲”在线,确保一般诉求问题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复杂问题在7个工作日内回应办理情况,帮助企业招得到人、融得到资、打得开市场、共享高能级平台。

产业发展的赛道如何加速?新都区坚持存量激活、增量崛起、变量突破一体推进,对11个重点产业链实施“强链”行动。

“优存链”,提升打造现代物流、食品饮料、医药健康、智能家居、粮油菜种植5条特色产业链,推动产业重构。比如,科伦药业创新制剂生产大楼改造项目完成后将新增产值20亿元,华润雪花从年产60万吨技改扩能至110万吨项目即将竣工。

“固强链”,聚力把航空、轨交两条优势产业链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链,巩固拓展“飞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民用大飞机”的航空产业独占优势,推动轨交产业向动车组造修延伸,力争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0%以上。

“育新链”,打造新消费、绿色低碳、电子信息、大数据4条新兴产业链,力争用3-5年时间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比如,网络通信赛道,微网优联实现投产18个月产值超30亿元,加快打造中国网通产业第二极;投资百亿元的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项目开工,将建设西部领先的氢能装备产业集群。

同时,一个产城融合的未来之城正加快建设。新都区按照独立成市理念,以未来35万人口和千亿级产业集群承载规模,加快规划实施“大交通、大配套、大生态”项目90个,总投资超300亿元,力争85%的产业配套和生活需求在园区内解决,打造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的新型产业社区。

(报告执笔: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伟;调研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黄建华、刘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仕印、张舟、洪继东) 制图:姜蓉

一把手思考

王忠诚: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书记

以建圈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都区是成都市传统工业重镇,历届班子都把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工业强区牢牢抓在手上,形成了27大工业门类。近年来,新都区深入贯彻市委关于产业建圈强链的决策部署,牢牢把先进制造业抓在手上,深化“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模式,着力提升航空、轨交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高起点做好产业顶层设计。产业布局突出专业性。按照成飞、成发等链主企业工艺流程需求,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园功能板块和重点业务,促进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邻右舍就是供应链,全面提升协作配套效率。产业公地突出共享性。投资20亿元建设热表处理等“四中心”,实现核心技术工艺集约共享;携手涡轮院共建航空发动机研发科创中心,搭建高能级垂直孵化平台,40个科研团队已转化应用技术成果50项。产城融合突出前瞻性。以未来35万人口配置公服资源,24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建设,6000余套人才公寓分批交付,石室中学领办的悦动新城学校小学部建成投用,加快打造独立成市产业社区。

高质量推进产业集群集聚。促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打好航空轨交“上天入地”牌,航空产业依托成飞做强航空整机产业链,投资180亿元的航空产业园实现全功能运营,首台C919国产大飞机机头下线交付;联合成发、涡轮院共建航空发动机产业园,首台套反推/短舱产品下线。轨交产业以中车成都为龙头集聚标杆企业65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60%。推动航空轨交核心技术迭代外溢、跨界融合,联合上海交大、拓璞数控共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集聚国内隐形冠军10余家,打造国产化高端装备解决方案策源地输出地。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通过研制一体、技改扩能推动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全面升级,科伦药业入围全国化药企业百强,华润雪花产能从年产60万吨扩能至110万吨,可口可乐、达利食品加快技改提效,“四桶水”产值接近200亿元。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培育壮大5G+网络通信、新型显示、氢能源等新赛道产业,微网优联建成全省首个5G智慧工厂示范基地,实现投产18个月产值超30亿元,拓米UTG柔性超薄玻璃项目全面量产,投资百亿的厚普氢能项目加快建设。

高效能提供产业要素支撑。匹配产业基金。坚持创新创业创投联动设立10只产业基金,撬动资本投入超230亿元,投资优质项目50余个,牵引重大项目落地16个,推动8个项目陆续进入上市通道。定制标准厂房。根据企业对层高、荷载和跨度等方面需求,由国有平台公司统一建设定制厂房并集中供给,实现企业拎包入驻,投产周期从3年压缩至1年以内。强化精准服务。根据产业要素敏感度,出台“航空产业12条”“航空科创21条”等专项政策,面向一线派驻企业管家442人,对各类诉求快速响应,让企业招得到人、融得到资、打得开市场、共享高能级平台。

新都区将保持工业强区定力,坚持以“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组织方式,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为成都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观察

杨英杰: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

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迈克尔·斯宾塞近日以“破坏性脱钩”为题撰文,指出了未来全球化将呈现出“部分性脱钩和碎片化”的状态,隐含了中美之间紧张博弈特别是科技“脱钩断链”导致的对中国不利后果的预测。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脱钩断链”即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发挥引领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重大引擎作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着力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类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都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战略部署,依托成飞、成发等关键链主,持续深化“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建圈强链模式,着力构建“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生态,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新都区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在“链”上下功夫,在“韧”上狠琢磨,发挥“链主”企业头雁效应,通过做优顶层设计,开展专业化布局,促进主导产业集群集聚,提升协作配套效率,着力培养产业链的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企业根植性和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新都区持续在“圈”上作文章,通过强化资本、政策、平台、载体等要素赋能,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要素高地、成本洼地,培厚企业成长沃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的新都路子,为成都建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 2023-04-19 第一站:新都区 1 1 成都日报 c113703.html 1 一个全国百强区的产业建圈强链“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