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四川是中国天然气储量大省,数据显示,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达38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居全国第一。
作为油气能源产业聚集地之一,如何用好资源禀赋,促进智慧能源产业转型发展?记者昨日走进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进行实地探访。
智慧赋能
这个能源基地
成立不到一年产值过亿
在成都老东郊建设路一带,汇聚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川庆钻探、雅砻江水电等百余家能源企业。这里曾是老成都工业中心,随着区域能源产业提档升级,一个以智慧能源为特色、聚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成型。
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的成立,是生态圈建设中的关键一步。作为全国首个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油气田整装开发示范项目,去年6月开园至今,基地吸引了约60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1家上市公司子公司,1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四川省“千人计划”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38家。入驻者均为能源上下游链条企业,业务涉及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智能制造、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有效填补了能源产业链的不足,是建圈强链的重要一环。
“不少是从北京、上海、陕西、山东等慕名而来的。”基地总经理杜丽丽告诉记者,坐落于此的西南油气田和川庆钻探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和供应企业,对油服企业来说,能与两大龙头企业联姻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首批入驻运营的40余家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先后与中石油等能源开发企业签订合同累计达87份,涉及金额超4.5亿元。产业平台架起的桥梁,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互通和集聚。
招大育强
搭平台育链条
智慧能源生态圈加速成型
飞速发展的智慧油服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不断壮大的能源链主企业,不断增加的科研院所,为智慧能源产业生态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建设路金融商务总部发展区有关负责人看来,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政企、校企、企企合作,以科技创新赋能能源产业链发展,是区域“建圈强链”的关键所在。
“在招大引强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发展的核心诉求离不开两点:市场和人才。”他表示,在与企业对接中,找准其真正需求,有利于促进项目落地和后续发展。基于这一思考,在外出招商引智中,中心多次邀请片区内龙头企业参与,帮其拓展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实现企业和政府的相互站台;强化市场主体交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实现信息互通,落实互相支撑。
过去一年,这里先后引入中国能建西南区域总部、四川基时氢能源发展集团(日资)等能源项目,成都智慧油服产业基地和成都万物互联国际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心、沛坤菁蓉创投基金等产业平台投入运营,全年落地注册企业70余家,西南油气田天然气开采量突破380亿立方米,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获批2022年市级以上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家。区域内各类要素呈现出不断聚集的趋势,拟引入的安控科技、日本氢能等研发中心和科研院所正在推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佳丽 成华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