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工程成果发布,正式宣布无图区在四川大地上彻底成为历史。在此之前,制约我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的因素在哪儿?本次测图用了哪些技术手段,难点在哪儿?就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处处长石江南、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大队长甘泉等。
截至“十二五”末,四川全省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率仅为66.5%,是全国少数几个尚未实现全域覆盖的省(区)之一,未覆盖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坝、甘孜、凉山三州地区。自然资源部第三大地测量队大队长甘泉介绍,我省三州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特别是高海拔地区,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在这些片区开展测绘工作难度很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测绘处处长石江南为记者解读了测图成果。首先是获取了分辨率为2米或优于1米的立体卫星影像22.8万平方公里;完成了涉及成都、雅安、甘孜、阿坝、凉山等10个市州、1451个影像控制点的测量,可以为上述区域后续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制作提供基础控制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卫星影像处理形成了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逼真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及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1∶1万地形图各6063幅。此外,建成了覆盖全省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我们边建设、边应用、边服务。”石江南介绍,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后为发改、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等各级20余个政府部门提供了4000余幅成果,为生态红线划定、国家公园建设、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等提供了地理信息基础数据,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