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暨寻巴觅賨——川渝地区巴文化研究论坛在达州宣汉举行。随着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一段尘封了3000多年的巴国文明就此揭开神秘面纱。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顺利开馆,体现了对巴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拓展了成渝双城文旅合作的新空间,促进了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罗家坝遗址:巴蜀文化的璀璨明珠之一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四川省博物院院长韦荃表示。据介绍,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也是探索巴文化起源的重要地点,和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第三颗璀璨明珠”。
罗家坝遗址年代上溯新石器时代晚期,下延至秦汉时期。其中发现了多样化的墓葬形制及丰富的随葬品,反映出东周时期这一区域内族群的多样性,揭示了战国早期以来川东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是解读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典型代表。
自1999年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相关单位先后对罗家坝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清理东周墓葬25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
基于罗家坝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及其在巴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开始建设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作为巴文化地标性建筑,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定位为大中型博物馆,旨在打造中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是一处集社会教育、休闲旅游、科研考古于一体的大中型公共建筑。”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基本陈列以“西南有巴国”为主题,分“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3个单元,“揭秘罗家坝”单元重点展出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各类精美文物500余件,包括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铜印章和铜腰带等珍贵文物。“寻踪觅巴国”则重点还原巴的源流、演变、发展和传承情况。“考古巴王城”单元则对考古学家发掘、保护与展示罗家坝遗址,以及公众体验考古工作者的日常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巴文化挖掘:拓展双城文旅合作新空间
开馆仪式上,宣汉县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分别与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在开馆仪式上表示,要以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为起点,深入挖掘巴文化资源和价值,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收藏、研究阐释、展示利用、教育传播的能力和水平,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全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示范。“川渝地区作为古代巴文化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今后需联合大力开展巴文化的挖掘传承活动,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战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蒋刚教授表示,“要在共同加快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的同时,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实习记者 王茹懿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