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推动城市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日前公布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显示,成都已完成了对产业建圈强链的新一轮优化,此前构建的12个产业生态圈优化调整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8个产业生态圈。
本轮产业建圈强链优化基于何种考量?调整后的产业生态圈怎么建?成都的基础和优势在哪?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锦观智库》将推出“建圈·强链”专题,围绕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两方面议题展开讨论。
本期《锦观智库》聚焦“产业生态圈”建设,专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所所长刘丹。
精彩观点
1
建圈强链优化调整后,在“圈”的层面体现了“融合”,在“链”的层面体现了“细分”,能够更好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显示度
2
部署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建设,是与“智慧蓉城”建设相联动的,可通过“机会清单”促进产业发展
3
要突出消费场景创新,挖掘产业链新增长点,注重品牌建设、IP打造提高产业号召力,加快形成推动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差异化精细化发展
4
企业家也是行业专家,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往往代表着城市经济脉动中最前沿最真切的部分,能为涉企政策的制定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
产业生态圈调整聚焦城市功能定位
锦观智库:最新公布的《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将过去的12个产业生态圈调整为8个产业生态圈。此番调整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特点?
刘丹:我们留意到,此前成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圈链的调整都是以增加重点产业链为主,而产业生态圈的调整尚属首次。调整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更加聚焦“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城市功能定位强化产业支撑。如在新消费产业生态圈新增了体育、音乐和美食产业链,整体的6条产业链分别对应支撑世界文创名城的“三城三都”建设。
其次,更加彰显城市产业做“硬”做“实”的发展导向。成都是少有将电子信息和数字经济分开来提的城市,这一次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变“小”了,这个“小”体现的是成都更加专注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这类产业链复杂、全球化生产的高科技产业,强化在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和风险应对中的担当。
第三,更加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基于在“三线”建设时期积累的重工业基础和高校院所集聚的科研资源,成都已在航空航天、现代交通、大健康3个产业生态圈形成了一批具备全球领跑潜力、国内引领实力的“长板”细分领域。此次调整,在这类技术供给能力和产业集群态势都比较突出的产业领域,增加或者纳入专用型生产性服务领域,如在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新增了大飞机制造与服务产业链,在大健康产业生态圈新增了高端诊疗,将现代物流调整到了现代交通产业生态圈。在“圈”的层面体现了“融合”,在“链”的层面体现了“细分”,整体来看能够更好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显示度,助力这些产业领域迈向中高端价值链。
数字经济海量应用场景亟待打通供给端
锦观智库:8个产业生态圈中既对成都传统优势产业有所布局,也对新兴产业予以关注。比如,在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中,明确提出打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布局数字经济的产业生态圈,能为成都带来什么,成都的优势和短板何在?
刘丹:这一轮的调整中,将原有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中的软件服务、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等偏服务和应用端的领域都划入了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再加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产业链,使得数字经济整体呈现出了“供给端+应用端”协同部署的思路,这也更加契合数字经济场景驱动、应用牵引的发展规律。
更重要的是,成都在更大范围部署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建设,是与“智慧蓉城”建设相联动的。作为超大城市,成都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就是发展数字经济最好的应用场。目前,成都通过“智慧蓉城”打造了海量的数字应用场景,但是与数字经济供给端的对接还没有完全打通。从供给端来看,成都2022年大数据发展指数、数字经济指数位列重点城市第3、4位;4家企业入选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全国第二;8家企业入选2022年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入围单位名单,居全国第三。
但真正参与到智慧蓉城建设中的本土数字经济企业不多,相较于杭州为全省提供约70%数字化改造服务能力,差距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成都目前尚缺乏以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以及指导数字经济发展的系统谋划,数字经济发展自上而下的组织力还不够强。因此,可以学习借鉴杭州的经验,将智慧蓉城建设细化为城市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探索数字经济与超大城市治理双向赋能路径,通过发布大数据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等,分领域打造一批应用示范项目,促进数字经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需求的双向奔赴。
新消费更关注需求端 与制造业培育有差异
锦观智库:8个产业生态圈中,“新消费”生态圈是产业链最多的。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成都被列入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显示出成都在新消费的巨大潜力。新消费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这些实体制造业的产业圈,在建圈理念、路径和措施等方面有何差异?
刘丹:新消费产业发展逻辑跟实体制造业有所不同,新消费更加关注需求端,更加聚焦技术驱动、理念变革及模式创新下消费呈现出的新趋势、涌现出的新热点,以需求端牵引供给端提质,不断提高产业供给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配度,才能够推动成都从消费产品集聚向消费产业提质的转型升级。
基于专业咨询机构对消费趋势的研判,上海、深圳等城市响应需求升级的产业布局重点,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榜单,我们认为当前居民消费具有六大趋势,并带动了14个新消费产业快速发展。具体来看:一是更加关注健康养生,功能性食品、家庭医疗产品深受欢迎;二是更加重视绿色智能,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成为新风尚;三是更加享受便利集成,预制菜品、全屋家居定制成为消费热点;四是更加在意互动体验,高端酒饮、户外装备、沉浸式文娱需求大增;五是更加热爱国风国潮,汉服、中式食品、文创产品热度不减;六是更加追求精致悦己,医疗美容、宠物消费等深受欢迎。
这些消费新趋势新热点,为成都新消费产业圈的培育提供了思路。未来应进一步以贴近市民消费需求为牵引,瞄准消费新趋势、新热点带来的产业发展“风口”,择定效益好、前景优、供需匹配度高的领域,并根据不同产业领域发展应聚焦的核心环节,以终端产品供给为导向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强化“服务+产品”集成推动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融合发展,突出消费场景创新,挖掘产业链新增长点,注重品牌建设、IP打造提高产业号召力,加快形成推动新消费产业生态圈差异化精细化发展。
建圈强链政策如何定 企业意见很重要
锦观智库:要想让8个产业生态圈齐头并进,为成都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对于政府来说,除了制定产业发展的“图谱”之外,如何去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服务体系,从而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创新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参与其中,促进产业生态圈加快成型成势?
刘丹: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必然是建圈强链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今年以来,成都着力打造“12345”亲清在线亲商助企服务品牌,通过创新集成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12345助企热线四大企业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优做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此基础上,成都进一步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建立了常态化的政企联动工作机制,能在及时、精准传导各类涉企政策,彰显政策红利的同时,为新政策的科学制定与动态完善开通一条前期研判的畅通渠道。在这个过程里面,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家也是行业专家,他们的声音、观点和意见往往代表着城市经济脉动中最前沿最真切的部分,能为涉企政策的制定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
成都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的12345产业建圈强链“蓉易见”系列活动,就是由“链长”牵头搭建政府与“链主”企业、“四上”企业的交流平台,听取企业关于产业链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产业链交叉融合、拓展新领域新赛道等方面的意见,并现场解答企业提出的困难问题和政策服务需求。循着这一路径,成都有望聚焦企业所需制定出台专项政策,及时解决市场主体的“难心事”,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与企业相互成就,携手形成城市发展强大合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