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5月07日

功夫精准 火候到家

专访三位“成都工匠”

▲工作中的“成都工匠”,从上至下依次为夏洪兵、邹景军、张平。

5月5日上午,2022年、2023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召开,1248名“成都工匠”被成都市委、市政府集中命名。他们立足岗位,默默坚守,孜孜不倦,潜精研思,生动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记者5月6日采访了“成都工匠”夏洪兵、邹景军、张平,三位工匠分享了他们用奋斗追求梦想、用汗水唱响时代强音的故事。

数控车工夏洪兵:创新加工方式避免上百万元损失

作为一名高级技师数控车工,曾经年少的夏洪兵幻想通过“数控”锻造出自己的“刀剑”,便凭借一腔热血进入了技校。后来,他因为“手艺”突出,通过“校企合作”顺利进入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实习。

凭着热爱与刻苦钻研,夏洪兵很快便“出师”了,手下徒弟更不乏硕士等高学历人才。一直认为“实干重于理论”的夏洪兵,在遇到了一位爱质疑的徒弟后开始反思自省,自己不应只是“师傅”,更应与时俱进,学习徒弟的质疑精神与大胆创新。

带着这份体悟,在后来的一次科研产品加工过程中,夏洪兵发现一个零件的性质特殊、容易变形,如果按照原计划干下去就会报废。他果断停止传统加工思路,和团队不断摸索,通过创新方式将零件变形的地方控制了下来,帮公司避免了上百万元的损失。

今年,夏洪兵如愿获评“成都工匠”,他表示:“我会努力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向‘四川工匠’‘大国工匠’看齐致敬,不断精进磨炼技能,带好团队,为国防发展、强国制造不懈努力!”

“地下筑梦者”邹景军:盾构作业地面沉降控制在±0.3毫米内

当你乘坐地铁时,是不是很好奇,这样巨大的隧道是怎样挖出来的呢?当然是靠“国之重器”盾构机。

“我指导和直接挖掘的隧道长度,已经超过了60公里,相当于成都地铁总长度的十分之一。”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盾构操作工邹景军常年工作在几十米深的地下,驾驶“钢铁穿山甲”盾构机,为盾构机核心部位“主驱动”提供装配和调试、制造、维保及施工技术,服务于地下空间开发,被喻为新时代的“地下筑梦者”。

在一次地铁线路掘进任务中,盾构机要下穿到正投入运营的另一条线路,两条线之间最短相距1.8米,风险性极高。“在35米深、39℃高温潮湿的地下,我准确把控前方土体压力和精准控制土方挖掘数量,严格控制注浆流量和压力,实现注浆速度与推进速度完全同步,以每3秒钟更新一次的监测数据,精准控制着前进线路。”邹景军说,经过42个小时连续作业,终于驾驶着这个庞然大物,顺利穿越了危险区域,并把地面沉降控制在±0.3毫米内,远低于10毫米的设计报警值。

“能够操作如此精密的大国重器驰骋在几十米深的地下,我感到十分自豪。我将继续发扬劳动竞赛、工匠精神,努力把盾构事业做到极致。”邹景军自豪地说道。

“金属烘焙师”张平:改进和设计各类工装夹具20多项

作为在一线奋斗24年的老员工,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热处理工、特级技师张平从一名普通一线工人,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长期扎根在生产一线,当起了“金属烘焙师”。

为了尽快干好热处理,新人时期的张平跟着师傅不断地学习热处理设备的操作,材料的分类,以及淬火工具的使用,手上全是被铁锹、铁钩、铁钳磨出的老茧,渐渐地,他掌握了科学的站位与操作技巧,成为工厂最年轻的技师。

“热处理工艺参数需要长期摸索和优化,成熟的热处理工艺参数是热处理的核心机密。”张平表示,不断开发高效、低耗、清洁、优质的热处理工艺是我们永久研究的课题。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工作24年来,张平先后改进和设计各类工装夹具2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10多项,并在生产一线全面推广,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未来,我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就像热处理工艺中淬火、回火、正火、退火的过程,只有经历千锤百炼之后,才能生产出质量最好的零件。”张平说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 刘飞 受访者供图

--> 2023-05-07 李世芳 刘飞 专访三位“成都工匠” 1 1 成都日报 c114520.html 1 功夫精准 火候到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