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凭借着这片区域的“蝶变”,今天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面积已经增加到3570亩,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还耕
四时景不同
天府粮仓建起来了
“现在种下去的粮食,等到7、8月份就成熟了。”成华区外环双龙片区的一片耕地上,双龙村村民马光珍正在和邻居们一起播种玉米。记者注意到,在播种的同时,马光珍还在处理着土地里的杂物,并给土地覆上了一层肥力更足、疏松性更好的黑色沙质土壤。
在环城生态区内,还耕是一件扎扎实实的“精细活”,村民们正进行着的“新工种”是环城生态区耕地修复的缩影。记者从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了解到,由于曾经的粗放发展,环城生态区内不少耕地质量不高,肥力不强,环城生态区的“复耕”就是要对原有的土地进行“升级”,让土壤焕发生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些耕地栽种了不少的三叶草、紫色苜蓿之类的“肥田作物”,它们的生长也将让田间的泥土更加肥沃,延续“天府粮仓”的壮美景色。
在新都区狮子社区,都市农业的景观则更加多彩。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这片区域,冬春种植小麦、油菜,夏秋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和水稻,将形成“四时景不同”的独特都市农业景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片麦田旁,也有不少居民小区。与预想的情景不同,在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的种植条件下,居民生活环境并没因为农业种植“格格不入”,反而吸引了不少人骑行游览、拍照打卡。推窗见绿、城园相融,一幅现代都市与现代农业结合的画卷已徐徐展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煦阳 摄影 何思甜 制图 申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