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显示,优化调整后,成都将着力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从上一轮的26条调整为28条,是为了把产业链定准,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赛道做细、做精,助推产业价值高端化,做强比较竞争优势。
“链主”企业的培育机制如何制定?“链属”企业的服务效能如何提升?如何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让全产业链条“舞动”起来?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锦观智库》采访了成都产业集团成都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宪涛。
精彩观点
1 “链主”企业拥有包括产业协作整合力、技术创新引领力、目标市场创设力、数字转型赋能力等强大的企业生态主导力
2 成都“8圈28条产业链”的调整,在圈链层面更好地体现出了“融合”与“细分”,能够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显示度,对“链主”企业的遴选和培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 要扭转片面追求大企业、大项目的倾向,要有足够的动力与定力去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特征的中小型“链属”企业
4 “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成都产业生态圈的快速形成,将大力提升成都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能级
如何厚植“链主”企业遴选培育的制度根基?
锦观智库: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链主”企业大多是在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龙头,具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组织动力。“链主”企业地位重要,我们怎样结合不同类型产业链的特点,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链主”企业遴选培育机制?
张宪涛:所谓“链主”企业,是指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链主”企业拥有包括产业协作整合力、技术创新引领力、目标市场创设力、数字转型赋能力等强大的企业生态主导力,对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整合产业链资源、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成都“8圈28条产业链”的调整,在圈链层面更好地体现出了“融合”与“细分”,能够有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显示度,对“链主”企业的遴选和培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都可通过建立标准及识别机制,形成“链主”企业培育库,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厚植“链主”企业遴选培育的制度根基。
比如,针对各类产业链的不同特点,结合“链主”企业的主要特征和生态主导力的构成,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分类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遴选和培育工作,从多个方面构建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企业的生态主导力水平,通过建立“链主”企业遴选培育机制定期遴选企业入库,对排名靠后的企业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形成“链主”企业遴选培育动态管理模式,构建“链主”企业示范库、培育库、候选库。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链主”企业遴选培育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摸排“链主”企业迫切诉求,畅通政企联系绿色通道,协调破解“链主”企业提升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提供“直通车”“一企一策”等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链主”企业在项目申报评选评优等方面予以支持,厚植“链主”企业遴选培育的制度根基。
对“链属”企业的服务效能如何提升?
锦观智库:大中型“链主”企业很多都是从中小型“链属”企业成长起来的。如何提升对具有“专精特新”性质的“链属”企业的服务效能,让这些“小巨人”跟大中型“链主”企业一样,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
张宪涛:我们需要扭转片面追求大企业、大项目的倾向,要有足够的动力与定力去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特征的中小型“链属”企业。接下来,进一步提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服务效能,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在政策导向上,继续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照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制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技术研发、招商引资等环节引导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发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配套作用,积极做好“强链补链”工作。
二是在实操层面上,优化创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办法。一方面,尝试对传统评审流程优化创新,市经信局可联合其他职能部门主导若干质量品牌建设工程,持续推出“专精特新”知名中小企业,通过与“链主”企业的创新要素、研发合作、技术标准、品牌建设、人才资源等配套融通融合来树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要重点建设以行业排名为核心的第三方科学评价体系,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评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市统计局的重要职能和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重点建设以行业排名为核心的第三方评价指标,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行业识别度。
如何促进产业链全链企业协同发展?
锦观智库:“链主”企业带动,通过吸引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主动靠拢,整个产业链条才能“舞动”起来。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界定产业链上大中型“链主”与中小型“链属”企业各自的角色、功能和任务等,促进产业链全链企业协同发展?
张宪涛:“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链主”企业的角色,是在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肩负提升产业链绩效的重任;其功能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链主”企业的自身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核心就在于发挥“链主”企业的聚合带动效应,推动重点产业降本增效和形成产业集聚提能;其任务是通过发挥“链主”企业的头雁效应,带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关键产品和重点环节的瓶颈和短板,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与“链属”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链属”企业的角色,是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服务配套,在“链主”企业的强力牵引带动下,通过自身综合实力的全面快速提升,有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互补、供应互补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生产分工;其功能是与“链主”企业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助力补链强链;其任务是突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技术限制和打破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市场壁垒,将自身锻造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国内价值链高端的“隐形冠军”。
“链主”企业和“链属”企业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将有助于成都产业生态圈的快速形成,将大力提升成都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能级。
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何并驾齐驱?
锦观智库:根据你对成都重点产业链的调研和观察,能否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链条上各举一例,分析成都在该重点产业链上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张宪涛:食品产业是成都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是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背景下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当前,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食品消费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预制菜需求大幅增长,有望开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成都作为川味食品的前沿地区,预制菜产业正呈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成都已有超过200家食品企业布局预制菜市场,拥有规模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71户,产业规模达到110亿元。目前,成都正积极抢抓重要机遇,加快布局预制菜产业新赛道,围绕“完善产业政策、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标准”三大主线,不断提升成都在全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工业无人机是成都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22年《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突出“数字产业化”的同时,17次提到无人机,并在“产业数字化”提出突出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把无人机产业放在首要位置。目前,成都正依托工业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优势,通过打造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多层次供应体系,尝试创新运作平台型供应链;制定细分领域标准,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生态;不断拓展完善工业无人机应用场景,优化升级低空空域管理的数字保障和规划保障,强化应用示范和拓展应用场景及服务运行保障诉求,以及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工业无人机产业集群发展等多项举措,打造成都工业无人机产业发展新生态。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