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白衣,一顶燕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用一腔热情与柔情,换取患者健康平安。
5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将目光投向几位护士群体的代表,讲述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初心,感受他们的平凡而伟大——他们是护士,“护”是守护的“护”!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内科护士长 余艳
坚守护理岗位,31年!
在血液透析室,戴上白色乳胶手套,熟练操作病床旁的透析机;在配液室配置透析液,仔细用记号笔标注好;降低流量,回血,分离管路,拔针,按压止血,绑压力带,一系列动作十分熟稔。步履不停,还不忘叮嘱同事,“注意七号床准备下机了。”
作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内科的护士长,余艳每天都在做一件事——陪跑患者通往健康的“马拉松”。
“今年是第31年了。”余艳说自己是奋战在临床一线的“老将”。血透室的护理工作不像在病房那么琐碎,但专业性强。除了考验技术,也考验体力。“透析一轮大概4个小时,每天3轮,其中一轮就在夜班。只要患者的血一分钟没有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
“与其他科室相比,血透室的患者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要到医院接受治疗,经常见面、长期相处,我们已经不单纯是医患关系,更像是相处了很久的朋友。”余艳向记者分享她的改变——年轻时自己更多专注于提升个人工作能力,而现在,更加关注患者的护理体验。
血透室承载着透析患者生存的希望,为此,余艳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患者心理上的变化,给予人性化关怀。
曾有一位年轻患者在做透析时情绪低落,余艳察觉到后便细心叮嘱他谨遵医嘱,还用成功病例的治疗故事来给他加油打气。“我跟他说,我们这儿有一对糖尿病父子一同做透析,儿子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从不忌口导致病情加重,但父亲谨遵医嘱,恢复得更快。”
余艳总和患者们“拉家常”。她认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护理工作中很重要,能够极大缓解他们在漫长透析治疗中的焦虑。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部长 吴冬梅
她精于护理,会交心
护理患者要从心出发,患者信息烂熟于心,护理过程要抚慰患者情绪,更要防范精神科各类风险……面对特殊的患者群体,吴冬梅作为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部部长更多的是要思考怎样让护士更好地与患者“交心”。
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有500名左右的护士,他们背后最大的“智囊团”就是吴冬梅。她说,对自己的工作而言,不仅要知道患者需要什么,更要知道一线护士们需要什么,以指导护士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见到吴冬梅时,她的手上正拿着一叠厚厚的文件,脚下生风似的在护理部大楼来回奔走。护理质量监测、暴力风险管理、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引进、各类操作和理论培训……
“精神科护士在患者输液、打针上花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要与患者建立治疗性关系,通过病情观察、心理抚慰等方式对其进行护理。”吴冬梅告诉记者,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有同理心,和患者及家属“交心”,信任感是开展一切治疗的前提。
寻找专业的方式帮助护士们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是吴冬梅和同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老年痴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需求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治疗关系建立的方法也不一样。吴冬梅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服务需求,探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模式。“我想通过各种方式的尝试,将之前‘锁’起来的门打开。”吴冬梅说,过去对待特殊患者群体,护理的方式比较单一,现在我希望用我们的专业和技术让护士与患者“交心”,在护理和治疗方面能够“解锁”更多可能。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ICU病房护士长 龙玉娟
能发现课题,懂钻研
已经在ICU病房工作了15年的龙玉娟说自己仍是一个“新”护士。从原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注于技术学习的护理专项组长,到如今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ICU病房的护士长,身份的转变也确实可以让龙玉娟称得上是一个“新”护士。但对她来说,“新”更是体现在不论工作还是生活,自己总是对前沿的新事物兴趣浓厚。“科研也好,星空摄影也罢,我喜欢接触新东西,新事物总能让我眼前一亮。”
入行15年以来,龙玉娟没有离开过ICU这个专科。为什么选择成为护士?龙玉娟说,因为救死扶伤是初心,从死神手中将人拉回来,会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ICU的护士?龙玉娟说,因为自己想要见识最重的病症,了解最前沿的技术,用最好、最先进的设备帮助更多的人。
护士的工作远远不是打针输液那么简单,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上的创新。临床护理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在护理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也推动着龙玉娟去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一个个的想法从脑海中蹦出,一个个研究课题也由此诞生。
日常生活中龙玉娟也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在她家里有一台天文望远镜,工作不忙的时候,龙玉娟就会化身“星空摄影师”。她总说,每次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茫茫宇宙中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特别是在ICU当护士,在工作中见到太多的生老病死,有时候也会觉得我们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不值一提。”沉默了几秒,龙玉娟对记者说,“重症护理人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强的,见惯了生死反而会豁然开朗。”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护士 郭晓睿
我是男护士,我骄傲
换上绿色工作服,戴好帽子和口罩,走进手术室旁的麻醉恢复室,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与术后观察,并记录下相关信息,每个步骤严谨认真……郭晓睿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科的一名男护士,是医院引进的高学历护理人才,入职半年的他实属“新人”一枚。
最初“误打误撞”进入护理系学习时,郭晓睿的家人并不太理解,觉得护士这个职位都是女生在做。而他自己也羞于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专业。
一线的临床护理实习经历,让郭晓睿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在的他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到职业的独有魅力。
入职半年,郭晓睿对于这份职业最大的感受是“辛苦”二字。医院有十几个手术间,每个手术间将近七八台手术,最忙碌的时候,一天有100多台手术,转运到麻醉恢复室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每个患者至少观察30分钟以上,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延长观察时间,还伴随着各种操作。“虽然在医护团队中被视为辅助角色,但护士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执行医嘱,还应该从护理的角度出发,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郭晓睿意识到护理工作中知识储备和临床经验的重要性,要培养护理思维,才能真正帮助到患者。
在接触了更广阔的护理科研领域后,郭晓睿意识到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与丰富内涵,他希望自己也能够赋予这份职业价值。“以前总不愿细说自己的专业,现在我会大方地告诉别人,我是名男护士。”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静宇 曹宇阳 实习记者 胡瑰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