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在生活中,她们是母亲,是孩子最温暖的避风港;在工作中,她们是“未检”检察官,“少家庭”法官,拿起手中的法典,她们用法律的武器为无数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守护自己的孩子是作为母亲的本能在驱动,保护更多的孩子是作为检察官、法官的职责所在。在今年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到了那些对于孩子们来说拥有“双重”身份的妈妈,听她们讲述保护孩子的故事。
今年8岁的妮妮(化名)最骄傲的事情是自己有一个检察官妈妈,妮妮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妈妈很厉害,她可以保护好多小朋友,还可以给大家讲课,进行普法教育。”作为妮妮口中超级厉害的检察官妈妈,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亮晶晶+武侯·星火”团队检察官杨丽恒总是以“保护者”的身份和孩子们相处,在家给予女儿最大的安全感,在外给予更多未成年人法律保护。
因为是妈妈
案件调查中更能和孩子共情
武侯区检察院未检工作群的名称是“小孩子家”,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过程中,检察官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更重要的是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因此不仅要遵循特殊程序规定,也非常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和未成年人相处,杨丽恒觉得,女儿妮妮是自己的老师。
日前,一名小学生因为受到校园欺凌,通过12309检察服务网向检察机关求救。父母的不理解,老师的不重视,让女孩感到无助,怎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的问题引起家长的重视呢?杨丽恒一时也有点无从下手。没想到第二天,杨丽恒就收到了女儿写的一封求助信,从而打开了思路。“亲爱的妈妈,写这封信我是想向你求助,我和同桌发生了矛盾,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建议……”那一瞬间,杨丽恒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持续受到欺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反映的问题被看轻,我建议女孩用类似写信这样更严肃更正式的方式和老师、家长沟通,通过严肃的形式引起师长的重视。”杨丽恒说。
因为女儿,杨丽恒与案件中的孩子共情。故事的最后,孩子妈妈打来电话感谢自己对孩子的用心帮助。
因为是检察官
日常生活中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作为未成年人检察官,杨丽恒每天都要接触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看到过太多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缺失而误入歧途,杨丽恒也会反思自己和女儿的相处方式。“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存在和父母缺乏沟通、家庭对孩子监管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因此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也会格外注意沟通、交流与陪伴。”
不管多忙多累,每天晚上杨丽恒都会腾出时间和女儿相处,哪怕是自己忙工作,女儿在一旁忙学习,杨丽恒也坚持每晚和女儿待在一起。生活中,杨丽恒也乐意和孩子分享一些自己办理过的案子,以案说法,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是检察官也是妈妈
守护孩子是本能也是职责
随着未成年人普法工作不断推进,武侯区检察院的“亮晶晶+武侯·星火”团队即将推出普法绘本,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推进未成年人的普法工作。这套绘本的“产出”,妮妮功不可没。
杨丽恒告诉记者,在未成年人普法方面,妮妮一直是自己的小助手。“即将出版的绘本,妮妮是第一个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妮妮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建议,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反馈给我们,让我们能将绘本调整得更符合孩子的认知。”
这次“绘本审稿”也不是妮妮第一次当“审稿人”了,之前武侯区检察院出版的《校园法治小先锋》动画片,妮妮也是第一个观众。在妮妮的建议下出品的普法产品,让更多孩子了解到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
“这也许就是有一个检察官妈妈的好处吧。作为妈妈,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作为检察官,帮助更多的孩子是职责。女儿觉得自己的检察官妈妈很厉害,我想说的是她也是我的骄傲。”杨丽恒笑着说。
法治传播她是孩子们的守护神
法官妈妈:
法治传播 她是孩子们的守护神
脱下审判制服回到家,何春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餐桌上与孩子聊着法治新闻,倾听女儿对未来的畅想,上初中的大女儿还对她说:“妈妈,我觉得暑假的时候可以开始看《民法典》了。”而穿上制服回到庭审现场的她,是案件中许多孩子的“妈妈”,在事实、法条与情感间,她尽全力守护每一个未成年孩子。
真诚悔罪少年
给予他们自新的机会
何春梅是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审判员。自2016年担任少家庭审判员起,何春梅在判案、调解工作中始终贯彻“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她不仅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位“法官妈妈”,关怀着案件中的每一位孩子。
“法官妈妈的含义在于,一方面要恰如其分地惩罚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让他们心中有法律的弦。另一方面,作为妈妈还要有包容和爱,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何春梅告诉记者,2018年时自己曾办理一桩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其中一名被告人是已满16岁未满18岁的男孩,在双方互殴的过程中构成故意伤害罪。案件依法可以判处3年实刑,但是考虑到孩子还在上学,且真心悔过并道歉赔偿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望着孩子泪光闪烁的眼睛,何春梅一下子“心疼”了。最终,男孩被判处缓刑,得以继续学业。
“此后,孩子上学更加认真了。”何春梅说,“我多次追踪回访这个孩子,他一直对自己一时冲动非常后悔。我反复鼓励他,现在,他活得越来越阳光,作为法官妈妈,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安慰了。”
破碎婚姻中
给予孩子最大化利益
除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案件外,家事案件如离婚案、抚养案等也是何春梅的工作内容之一。
去年初,一起离婚上诉案件的夫妻双方均主张离婚,但两个人却都以经济条件差、没有抚养能力为由,互相推诿孩子的抚养权。何春梅及同事认为,离婚不仅涉及夫妻双方身份的解除,还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未来生存与生活保障。即使离婚后,夫妻也应该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职责,抚养孩子。因此,她依法判决不准予离婚。“孩子生下来,父母就有责任好好抚养,这是法律规定的责任,也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孩子的权益不亚于婚姻自由的权利。”说到这里,何春梅母爱上涌,像极了一位坚毅的母亲。
当然,在无可挽救的婚姻面前,何春梅也依法判决准许离婚,但同时会竭尽所能保障孩子的权益。在去年底的一桩离婚案中,夫妻双方矛盾尖锐,尤其妻子情绪激动,不同意离婚。为避免孩子出现意外危险,何春梅与同事贯彻落实“少家融合”审判理念,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家事调查工作,充分了解纠纷背景、婚姻状况、孩子成长情况、双方诉求心结等,在办案过程中边审边调解,最终成功劝解当事人达成一致调解协议。
守护小豌豆
将爱撒播到更广的地方
在成都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有一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豌豆荚”,这个创意也来自于何春梅。
审判案件之余,何春梅提出在社区建立法官工作室的构想。这一构想在2021年5月成为现实,金牛区红花社区挂牌成立了成都市首家“豌豆荚·未成年人保护法官工作室”。工作室不仅为社区的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还会开办儿童模拟法庭、校园法治宣讲等活动。何春梅表示,这些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孩子们的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以红花社区的工作室为起点,成都法院已在全市建立34个“豌豆荚”工作室,逐步形成“豌豆荚”司法保护品牌,守护“小豌豆”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妇女以及少年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有力平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晨迪 实习记者 胡瑰玮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