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5月17日

高质量建设“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的稳与进

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图片提供:崇州市融媒体中心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成都日报社联合调研组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郊区新城要发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优势,做优做强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拓展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5月9日,成都日报社联合成都市委政研室开展的2023“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调研行,联合调研组第二站调研崇州市,以崇州为样本,近距离观察成都,如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促进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走好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岷江水润,沃野田畴。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金黄的麦田里,麦穗饱满丰盈,大型机械正在这里轮番作业。“油菜收完了,小麦还在加紧收割”,收割机、全自动粮食烘干设备全速运转……机器的巨大轰鸣声里,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提高音量,向记者介绍着当下的生产进度。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一台5G智能插秧机一天能插60亩秧苗,相当于完成了50个人的作业量。

“要种好粮,要规模化种植,要靠科技。”折射出崇州“新农人”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朴素而生动的理解,更蕴含着崇州对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践行、思路与打法。

“七网”“五良”

如何把先天禀赋转化为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崇州,地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域,是“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西蜀粮仓”之誉。如何把先天禀赋转化为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落实成都市委“三个做优做强”战略,崇州的定位是——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的郊区新城,而其重要的抓手,就是全力推进“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建设。

明确使命,找准位置。建设高产高效的“天府好田”、培育绿色优质的“天府好粮”、发展农旅融合的“天府乡游”、建设宜居宜业的“天府乡居”——这是调研过程中,经常出现在崇州干部群众口中的四个“天府”。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功能试点县、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县,崇州将四个“天府”作为构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和新时代竞争优势的“工笔”。

地为粮之本。“农田就是农田”,如何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田间地头?守住耕地红线,崇州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田长实地巡查,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 “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能第一时间发现。”崇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通过开展耕地保护专项整治,2022年以来,崇州完成国家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776.58亩,腾退低效果木还耕种粮5700亩。农田“必须是良田”。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能够更好确保高产稳产。据测算,高标准农田的粮食产量平均可以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

如何提升耕地质量?崇州以一体化思维系统推进——推动田网、水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农业配套用地网“七网”加速成形,达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天府好田”,崇州的目标是“全域”,整个崇州要将2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打造为高标准农田。目前,其占比已达到90%。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用最好的技术,才能种出最好的粮食。发挥高校站得高、看得远、创新多的优势,崇州常年和十余所大专院校开展合作,主攻优质稻、米酒专用稻、功能性水稻等研发种植。

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加强产业链上游科研服务、注重产业链中游专业服务、提升产业链下游社会化服务,构建“种业+园区+科研+加工+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全市培育粮油产品及衍生产品的企业品牌32个,涵盖隆兴大米、崇州枇杷茶、崇州蜂蜜、崇耕匠造和崇州非遗5大类产品,培育年产值过亿企业6家。

要“惠”农,更要“慧”农——崇州打造的MAP“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系统,通过智能气象监测设备收集各类信息,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目前已在川渝云贵4省建成21个区域服务中心,为15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提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

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2022全年,崇州市粮食播种面积48万亩、产量22.4万吨,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9%。

金字招牌

如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营生”变成“经营”?

当规模化种植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与土地渐行渐远”成为新的担忧。如何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推动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曾经的“营生”变成当下的“经营”?崇州的突破点,依然在于“天府粮仓”这块金字招牌。

5月9日,小雨淅沥,崇州道明镇竹艺村,来自广西融安县的乡村振兴考察团正在这里“取经”。“来崇州实地探访,希望发现更多能借鉴的地方。”考察团成员之一翁先生说。

竹艺村,原名龙黄村,曾经不知名的村落如今成为了网红地。“竹里”是这里的地标,让很多人慕名而来。

近年来,随着道路、污水管网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崇州生态价值进一步提升。2021年11月,崇州市被列为四川省GEP核算试点区域,在成都率先启动开展GEP核算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清新的空气、林木花草等生态系统都有价,而竹艺村林盘的生态系统总值就达到了3361万元。

有生态,更有生产。通过规划创新,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跨界配置,延伸产业链、拉通市场链、丰富价值链,成为崇州破解产业融合中“大户不大、散户很散”的法门。

一个例子是,作为传统的竹编村,以前竹艺村的竹编产品多是簸箕、竹篮、花篮等器具,附加值小。为此,当地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竹编运用到了建筑、家居、饰品、户外装置等更多场景,竹子特色产业做大,工匠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更多的产业生态也在丰富。崇州文旅集团打造的无根山竹艺公园已开园,配套竹科普、竹游研学、竹趣等项目和产业,与竹艺村形成旅游联动。

不远处的白头镇大雨村,则形成集音乐、餐饮、民宿、研学于一体的乡村消费新场景。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民的资金变成了带来分红的股金,2022年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到3.4万元。

稻田就是湿地,菜田也是景观,田园就是公园——锚定“天府粮仓”,在守护一方“天府好田”的同时,不断放大“天府粮仓”的引流效应、生态功能、旅游价值,这是崇州的因地制宜。

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崇州建成了AAAA级景区4个、AAA级精品林盘和景区9个,成为成都市民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2022年,崇州市共接待游客逾215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亿元以上,首次入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关键在人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乡村的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能力缺失等问题困扰着乡村发展。如何留住人、培育人、用好人,最大限度发挥好人才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和源头活水作用?

培养乡村人才,既要培育好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带头人,也要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学法律,提高发展致富本领。根本上,这在于良好机制的先试先行,做到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让农民看到真正的变化。

以王伶俐为代表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是崇州的首创。

“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的是农业谁来经营、农村谁来种地、生产谁来服务的难题,让小农户融入大生产。

“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在崇州流传的这句顺口溜如今深入人心。现在,崇州已有2500多名农业职业经理人,45岁以下的有1300多位。农业职业经理人已成为一份令人向往的职业。

这个“五一”假期,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迎来了旅游高峰。许多民宿前停满了私家车,有的餐厅门口还要排队。

胥女士在马尔康生活了30年,最近两年,她回到五星村开起了民宿。每间房300到500元不等,“五一”期间,她“小挣”了几万元。如今,800多户居民有170多户开起了民宿。通过景农一体村庄、产村相融单元建设,昔日的相对贫困村成为了中国最美乡村。

机会吸引人才返乡,在地农民又如何助力乡村人才扩增、优存、提质?

有传帮带,更需要社会化、系统化的学习——成都工匠学院崇州乡村振兴分院立足成都乡土人才培训,探索“学院+培训点+实操基地”办学模式,自2021年10月建成运行以来,已培育竹编、藤编等非遗技艺人才及互联网营销师2000余名。

“无论是挖掘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价值,还是推动传统农业向文旅、农旅融合等现代产业转变,培育壮大的新农人队伍,都会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活力。”成都工匠学院崇州乡村振兴分院院长助理黄锐说。

为了人,依靠人。激发人的干劲、汇聚人的智慧、凝聚人的力量,通过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更多农业转移人口以及外来人口创造与中心城区一样的工作生活条件,建设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郊区新城——崇州的创新实践仍在继续,更多的美好改变正在发生。

(报告执笔: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马玉宝;调研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黄建华、刘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陈伟、陈仕印、张舟、黄琴、粟新林) 制图:姜蓉

--> 2023-05-17 1 1 成都日报 c114973.html 1 高质量建设“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的稳与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