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①人口高质量,是指人口的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现长期的动态均衡
②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人才,也需要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能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③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自立自强,同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更大规模、更高素质的国际人才
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推出“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分别就人口与国家、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如何准确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如何吸引更多外国高层次人才加入到国家建设中来?带着这些问题,本周《锦观智库》采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柴剑峰。
如何准确理解“人口高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锦观智库: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一词有何深意?我们如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柴剑峰: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减少85万人,为近61年来人口数量首次负增长,总量减少,更要提高人口质量,更需准确理解“人口高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一要系统理解人口高质量。人口是一个内含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要素,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法规等外在因素影响的系统。人口高质量,是指人口的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现长期的动态均衡。
二要全面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人,人口高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又要覆盖全体人民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共生。因此,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口的工具论和目的论统一,发展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
三要从战略高度领会人口高质量。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要素,人口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我们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和国家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发展长期均衡,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持续挖掘人才红利。
如何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首先,提高人口素质,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教育提升人才红利,抵消人口数量红利下降;通过医疗、医药、医保与体育事业改革创新,增强人们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优化人口结构,尤其是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前者要坚持标本兼治,转变生育观念,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利益导向,规范生育行为;后者要抓好“一老一小”,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因地制宜细化鼓励三胎政策配套办法,保持适度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人口发展态势。
最后,促进人口合理再分布,推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高劳动人口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效率,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学控制人口流量、流向和流速,支持人口继续向城镇、城市群、都市圈转移,实现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动态均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协调发展?
锦观智库: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我们要以高质量的教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我国教育发展如何应对人口变局?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如何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让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柴剑峰: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急需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样重要。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人才,也需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有能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资料显示,日本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我国仅为5%左右,高级技工缺口2000万人。
要扎实推动教育与产业领域的协同改革。借鉴德国职教双元制,在教育领域,全面调整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产业领域,探索发挥企业职教体系主体地位,比如在德国微型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具有职业教育资格,大型企业中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比例超过90%。
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质培优,推动教师、教材、教法协同联动;扩大与优化专业设置、人事管理等办学自主权;增加与完善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全面推进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
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首先,要立足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教和职教体系衔接。一是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高教中研究生阶段,设置专业硕士、部分学科还设专业博士,注重职业导向,联通了职教顶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产业学院组建等,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二是贯通人才成长通道。继续完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通过中高职贯通、专本衔接等,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其次,要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职教与产业、市场融合。一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深度融合,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等;二是搭平台、建载体,改善办学条件,围绕需求,常态化开展产教对话,组建职教集团(联盟);三是加强政府扶持和市场支撑,重规划、制政策、定项目,将职教作为产业融合优先事项、重点工作。增加职教投入,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教,创新市场化手段。
怎样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加入到国家建设中来?
锦观智库:在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我国引进外国人才政策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你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们如何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留用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到国家建设中来?
柴剑峰:国际人才在我国不同发展时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要人才培养自立自强,同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更大规模、更高素质的国际人才,匹配相应政策制度,用好、用活、用足这类战略资源。
明确国际人才政策发展定位。充分研判国际局势,正确认识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用更有力的战略主动,顺应世界人才迁徙趋势。千方百计引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逐步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专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的法律法规。
完善国外人才引培用政策体系。搜索、甄别、评估和集聚全球高级人才,结合产业类型和科技体系靶向选才。发展国际猎头产业,利用海外技术研发机构等平台,搭建离境创新创业基地等手段引才。探索以契约管理为基础的柔性引进机制,培育与海外人才相容的本土人才团队和梯队。在签证、居留、子女教育、医疗和生活等方面完善个性、多元的配套措施。
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继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为海外人才提供安全稳定的投资、生活和工作场所。在海外人才项目落地初期、过渡期、发展期、成熟期营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类海外”发展环境。优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让海外人才体会到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形成国外人才政策合力。不断优化部门职责分工,统筹兼顾、注重制度设计和制定的系统性、衔接性、协同性。加大上级政府统筹协同,避免各地在海外人才引进中“过度竞争”,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匹配效率。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提高组织协同效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