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由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日报社主办的“寻声成都——文明的回响”《夜读成都》文博朗读季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以成都的代表性遗址、文物为载体,立体化展现精彩传奇的蜀都文明与源远流长的天府文化。
21日下午,文博朗读季首场线下导览活动在成都博物馆圆满举行。来自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的学生们,走进了成博最新大展“灿烂的记忆: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在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述下,和线上用户一起感受这场有声的文化盛筵。参观后,同学们还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于这次寻声文明之旅的感受。本次活动在线上同步直播,也掀起了一阵热潮,截至发稿,全网观看量达35万。
沉浸
在讲解中寻声古国金属印记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工具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根据工具的材料,可将社会分为石器、青铜和铁器时代……”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从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青铜”开始,亚洲文明古国的冶金故事徐徐展开。
第一单元“点石成金:神祇信仰下的原始之美”中,本次展览中年代最久远的“铜牛车”让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这件铜牛车的制作时期在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左右,两只公牛牛角突出,显示出古人对于生命及力量的崇拜,多用于宗教场合祭祀物品的运输。”讲解员特别提到,“有趣的是,这辆四轮车的车轮还是由木板拼接成圆盘状,尚未出现辐条,在实际使用中其实非常笨重。”
“在公元前几千年,古人就能做出这样小巧精致的银器,真的让我深受震撼。”参观之后,王欣月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看似不起眼,却藏着满满“神技”的银神像。神像塑造的形象被认为是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天神安努,采用“失蜡法”的神像雕刻十分精细,而它的高度却仅有几厘米。
感悟
在朗读中感受恢宏历史画卷
“在目前的历史课本中,关于两河流域的这段历史比较简略。”在采访当中,蔡东辰对记者表示,这次的展览和讲解,是对课本知识一次很好地补充。“通过认识这里的人们所使用的的金属器具,以及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帝国璀璨的文明。”
回到展览的序厅,三名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朗读秀”。他们精心准备了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古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现代诗《亚洲铜》,并表达了自己此次观展的感悟。
“辛弃疾的《破阵子》,是一首讲述诗人某晚醉酒之后,抚摸着曾陪伴自己多年的宝剑,回忆自己戎马一生的词。”初二学生杜雨桐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这首词来诵读,是因为本次展览中许多展出的金属武器,让他想到了“剑”,这一种在当时中原常见的武器。“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铜斧相比,中原的剑做工更加精巧。这首词中,也能够体现出中原文明中冶铁工艺的进步。”
在《亚洲铜》现代诗中,海子将“亚洲铜”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意义,它既是对祖国的精妙比喻,同时又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概括。“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作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伴随着王欣月和蔡东辰同学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恢宏的历史画卷仿佛触手可及,让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少年蓬勃奋发的力量。
期待
下场导览27日走进金沙
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活动刚刚结束,已经有家长报名想要参与下一场专场导览活动了。
本月27日,“寻声成都——文明的回响”《夜读成都》文博朗读季活动的第二场专场导览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进行,“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将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重磅开幕。作为今年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代表性原创大展,本次展览规模宏大,将汇集中国西南地区32家文博单位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精品文物29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103件(套)。届时,现场观众和线上用户将跟着我们的专场讲解员,走进西南地区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社会生活图景,感受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青铜文化以及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实习记者 王茹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