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贵
成都大邑县雾中山百姓人家常喝的茶,这茶就长在佛山之上!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说雾中山是“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这茶长在第一山上,自然身价不低。
雾中山为什么叫“天下第一山”?雾中山原名大光明山,据明朝状元杨升庵、文学家范汝梓在重修《开化寺碑记》和《游雾中山记》中载:大邑的雾中山,是古佛弥陀道场。雾中山的山形,若站在雾中山玫瑰园的位置看,开化寺周围山峰像是莲花,一瓣一瓣把开化寺围起来。这个奇特地理胜景,恐怕天下无双。为此,明代和尚惠坚写了《宝莲关》的诗。
雾中山是蜀地最早建设佛教寺庙的山。《开化寺碑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即印度高僧伽叶摩藤和竺法兰来到雾中山始建的而今的开化寺。雾中山开化寺无疑是佛教进入蜀地的第一寺。
雾中山庙宇很多,据说有108寺48庵,僧人近万。明御史王圻在《游雾山记》里所说的:“两河以北,龙窝沟以南,方圆数十里,栋宇错落,皆缁舍,绝无杂居。”这么大规模的房屋,至少居住着僧众几千人。但雾中山“不能种谷,宜植佳茗。僧数千人,以茗易谷,不徒手而食。”众僧在种茶、制茶、卖茶、品茶的长期活动中,使茶性与禅悟本性相通,即茶禅一味,禅法入茶,名曰“禅茶”,视饮茶为参禅明心之道,借茶悟道,茶性禅性融为一体。
雾中山因距蒙顶“茶圣”甚近,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舆地纪胜》《四川通志》《名山县志》载:西汉严道(即今雅安名山)人吴理真,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种茶人之一,被茶业界认定为“植茶始祖”。在蒙顶山种茶的吴理真,或吴的后人,很可能对雾中山种茶进行了指导,因为两地相距不过几十里。
雾中山最适宜种茶,是一个理想的茶树种植场。《四川通志》记载:此山因“常覆云雾,或曰:山恒孕雾,故名”,至今犹是。雾中山距大邑县城约25公里,主峰海拔1638米。常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高气温不超过30℃,最低气温不低于-5℃。年降雨量约为1300毫米以上,是因为雾中山的土壤适宜于茶树生长,由于山高林密,气温低,云雾多,湿度大,漫射光多,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芽叶中积累的营养物质较多,所含茶素和芳香类物质比较丰富。所以雾中茶品质优良。古时每年雨水节后,即派太监前往雾山监制和采购春茶。而各路茶商亦云集雾中山,留恋数月。
好山好天好水出好茶!雾中山有好水,叫“八功德”水。为什么叫八功德水,杨升庵《升庵全集》卷76载:此水“一清二凉,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这是晶莹清澈,冬暖夏凉的山泉。此水此茶,浑然天成。加上生长在清净之山,雾中山佛茶名不虚传。
雾中山茶绿、汤清、气香,温和滋润清爽,甘中回甜,层次丰富,清新宜人,饮之沁人肺腑。冷饮则甘甜,热饮则醇厚。清代张梧冈在《雾中茶赋》中说,雾中茶“孕百草之菁英,禀蒙山之灵气,名高蜀国,品重巴川。”诗人的感慨因为雾中茶品质优良,所以历代游览雾中山的骚人墨客、士子缙绅,没有不赞美雾中茶的,莫不以一饮雾中茶为快:
陆游《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陆游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尝试新茶。这天陆游品尝了雾中山的僧人赠送的茶,且是“瓦炉独试”,以瓦炉烹制茶叶,味道似乎也就与众不同了。
明参政郭斗在《游雾中山》诗里说:“老僧供芳名,一盏胜灵童。”
明进士郭知礼在《游雾中山》诗中说:“极乐桃源无限赏,尚余烹茗洗泉红。”
明佥事王廷简在《接王亭》诗中说:“衲子献茗趋古径,山人揽袂偏苍苔。”
明贡生何言(大邑人)在《游雾中山》诗里也说:“飞泉声断莺啼巧,隔岸香传茗味新。”
雾中山佛茶,既是一种饮品,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成为天府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