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对四川工作提出“五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对成都工作作出七个方面重要指示。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考察,亲自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四川工作“七个方面”重要指示批示,并从八个方面对做好四川工作提出系列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殷切嘱托、答好时代考卷,关键要把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结合起来,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发展实效上,奋力谱写超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
在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上率先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发展,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当前,成都正处于能级位势持续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长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办好大运会等重大使命,必须着眼2100多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着力破除制约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聚焦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主动融入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建圈强链,不断完善“5+N”产业生态,抓实抓牢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做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焦推动创新策源转化,主动服务国家科技战略和城市发展需要,依托在蓉3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65所高等院校和13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和职务成果权属改革,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产业技术中试等关键环节破题,集成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聚焦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立足推动城市发展战略与功能体系高度契合、经济人口与资源禀赋良性适配,打破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资源配置方式,深入推进24个重点片区综合开发,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功能,加快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全面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在促进城乡共富共美和社会公平正义上率先突破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回答好的民生考卷。
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树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取向,推动幸福成都底色持续擦亮、内涵更加丰富。持续强化服务提升,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接续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加快打造一批家门口“好学校”“好医院”,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构建全龄友好社会,持续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扎实做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里子工程”,努力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持续强化城乡融合,依托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积极稳妥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力实施集体经济清零消薄集中攻坚行动,推动三个圈层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强化基层治理,完善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格局,针对人口信息库建设、重点人群管理服务、网格队伍机制赋能等当前重难点问题,着力破除市、区、街镇人口信息壁垒,加快形成针对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制度机制,推动超大城市实现智治众治善治。
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上率先突破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苏祠时深刻指出“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动,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人口结构和组织结构的高异质性更加凸显,城市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精神需求更加强烈,必须坚定不移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我们要聚焦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坚持以文铸魂、凝心聚力,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坚持以文立品、兴业惠民,聚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更多镌刻成都印记的“现象级IP”,培育“三城三都”品牌标识,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坚持以文化人、启德润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开明开放、创新创造”的城市品格,涵育“奋斗幸福、达观友善”的人文特质,为现代化成都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上率先突破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肯定成都流域水生态治理成效,寄予我们“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深切期许。2018年来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嘱托我们“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着力下好绿色转型先手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推动“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实质性破题,深入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和“碳惠天府”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塑造公园城市新形态,坚持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深化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统筹构建多层次绿隔廊道和高品质生态空间,全面呈现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大美图景。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坚决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率先突破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刻重塑,成都实现了由西部内陆腹地到国际门户枢纽的历史性跃升,成为距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承东启西、联通陆海的重要使命,向西向南开放的枢纽优势不断提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都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大历史使命。要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引领,坚定不移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提升门户枢纽功能,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扩大国际航线网络和陆海联运通道覆盖范围、通达频次,完善“四港六中心”物流枢纽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顺应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拓展的趋势,优化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深化“五外”联动发展,依托“两场两港”枢纽优势和“四向拓展”通道优势,持续完善国际班列网络体系,拓展全货运航线、建设全货运基地航司,做大做强跨境电商、结算总部等枢纽经济,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形成吸引全球高质量商品和高技术要素的巨大引力场。
课题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 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