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辰 季春芳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资料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知来路方能行更远。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链接历史和现在、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汇聚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凝聚着意气风发的民族精神。活化文化遗产,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对话,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之举。
敬畏历史 坚定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敬仰中华文化,增强历史自信。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特有符号,呈现了中华文化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保护文化遗产是敬仰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一环。
要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特性,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也会决定和影响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辉煌。文化遗产串联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是中华文化自信强大底气的重要来源。要充分认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就内容来看,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记录着历史的波澜壮阔;就形式来看,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呈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活化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化遗产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增强各民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根源上增强中华儿女的历史自信。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文化遗产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亦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活化文化遗产,就要努力把文化遗产蕴藏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动力。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又相互融合、一脉相承。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要立足中华民族全局视野高度,以兼容并蓄的胸襟统筹好、保护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遗产交流碰撞,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在文化碰撞中凝聚共识,增强民族自信。
同时,活化文化遗产还要将文化遗产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接。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对一个历史时期人们观点的凝练,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因此,文化遗产的活化工作也要坚持守正创新,既保留民族精神的原始根脉,又激活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命力,这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
科技赋能 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科学技术是活化文化遗产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完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创新文化遗产宣传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搭建信息平台,完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相互之间有着不同的属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统一管理。搭建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完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在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推进文化遗产信息化平台建设。在文化遗产的统筹方面,要逐步完成全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馆藏文化遗产、海外文化遗产的统计工作,建设全国性文化遗产大数据库。同时,建立信息监测和安全预警技术,利用定位技术、数据采集、网络安全等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监测和动态化管理,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防范能力。
促进文化遗产技术信息的开放共享。要提升文化遗产信息服务能力,为广大文化遗产工作人员提供高效、便捷、开放的科技共享平台。同时,要完善文化遗产科技数据资源库,建立包括文献库、专家库在内的信息平台,再利用数字仿真、图像处理、数字处理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在促进文物保护研究的同时,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
打造宣传矩阵,创新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之一。打造文化遗产宣传矩阵、拓宽文化遗产传播方式,要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从而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打造文化遗产线上传播优质载体。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应利用5G、VR、3D等数字技术,打破文化交流的时空壁垒,将文化遗产通过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可视化呈现,给予观众更深入的交互体验,让文化遗产网络化、云端化,真正提高文化遗产的辐射力量。
提升文化遗产线下推广水平。随着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文化遗产的传播需应势而动,既要保存传统风貌,又要做好时代转译,努力打造出具有价值化、合理化、创意化的文创产品。还需要依靠主题节日、博物馆研学、文物鉴定等多种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所观、有所学、有所感。
赓续文脉 多彩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成都作为十大古都之一,汇聚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活化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成都市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绽放出了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光芒。
以人为本,扎根群众沃土。人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成都坚持人本思想,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活化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群众力量。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都江堰放水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来源最早可追溯到汉唐时期,为了庆祝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以及纪念李冰,当地老百姓每年都会举办活动,其中“杩槎截流法”“竹笼卵石堵水法”以及大量的川西农业生产传统器具的展示,是我国农耕文化最好的例证。
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需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融入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感知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2022年6月11日,成都举办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场活动。该活动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作为重点对象,广大市民通过视频、实物、表演等多种形式近距离接触非遗,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诠释了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开拓路径,推进多元融合。成都在立足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遗产+”模式发展,实现了文化遗产与有关产业的有机融合,拓宽了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延伸了文化遗产的产业链。
打造“文化遗产+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早在2006年,成都文殊坊一期就建成开街。作为国内首条非遗手工艺主题街区,该街区引入了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旨在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从2017年起,文殊坊开始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在保存原有古建筑群的基础上,打造出了“老成都的幸福感”和“新成都的体验感”全新商业街区,已然成为成都的文化新地标,持续绽放着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魅力。
实现“文化遗产+旅游”的有机对接。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文旅融合的厚重底色。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自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就积极寻求古蜀金沙文化与城市旅游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不断地改造升级,该馆逐步探索出四大文旅融合现实路径,有效助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有益贡献。
(作者:赵星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季春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