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07日

非遗保护与传承:守护和扩大文化的光

文化交流,非遗为媒

泸州传统的油纸伞

木刻水印是中国特有的印刷方式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去年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成都街头常见的“倒糖饼”或许是最受小朋友们喜欢的非遗项目

中国传统非遗项目吸引了外国观众

太极深受外国人欢迎

浙江台州市将非遗搬上云课堂

6月10日,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将如约而至,各种各样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于这场盛大的文化节日前后在全国各地展开,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活着的文明

“非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解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10大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伏羲氏观天授时,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亲尝百草,引出了中华文脉的源头活水;在历史长河中,古人的勤劳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宝贵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有收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孔子采集民风编成《诗经》,有了《诗经》,我们现在还可以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样动人心魄的诗句。先辈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以《诗经》作为载体,为后世留下了绵延不绝的精神滋养。

对于我们而言,非遗是嵌入生命之中的一种文化身份、文化基因。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中华文脉的清泓和全国各民族的文化基因。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投入,普查资源总量达87万多项,使一批具有历史价值、处于濒危状态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得到抢救和保护。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代表性项目内容、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以及传承实践,进行全面、系统、专业记录。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非遗的保护传承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些传统的非遗项目无法跟上现代的审美,难以与现代生活相融相生;随着传承人的故去,一些非遗悄然消失在时代洪流中……古老的非遗如何在现代得到创新性地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时代命题。

非遗保护和传承

成为全社会共识

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第一”的背后,离不开长期以来国家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政策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多部涉及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包括调查记录、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体验设施、理论研究在内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并结合不同门类项目的保护传承规律,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作为“非遗大省”,四川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努力。前不久,四川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7项、扩展项目名录127项,3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加以系统保护传承。目前,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达到1132项,位居全国前列。

四川大学教授李锦认为,四川非遗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上有不少创新尝试,“比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非遗节)的举办。”她说,“国际非遗节为全世界非遗进行展演和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她还谈到了成都将非遗项目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把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与社区的文化空间建设、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变成了‘非遗在社区’。这是四川对于非遗保护非常重要的贡献之一。”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清源社区自2017年成立以来,以“展、演、传、教、创”等方式,强化培育非遗社群基础,刺绣中心、龙门茶艺、同音琴社等5个非遗品牌项目应运而生,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便可深度体验非遗项目。相关数据显示,社区每年开设蜀绣、古琴、长嘴壶入门等公益课程,年均受益群众近2000人次。

四川还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让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非遗购物节”既是非遗产品的集中展销活动,也是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打通了非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从2020年起,四川连续举办了3届四川非遗购物节,累计吸引了4.56亿人次参与。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第四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又将盛大举办。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有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的传承,要靠活着的人世世代代进行传承,只有形成代际传承才能不被中断,延续其生命力。

北京的常开心是一位年仅10岁的非遗传承人。常开心如今已是“葡萄常”的第7代传承人,她的奶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葡萄常”第5代传承人常弘。“葡萄常”是用玻璃制成的仿真葡萄,要经过吹珠、灌珠、上色、上蜡、柔霜等15道工序。做好的“葡萄”不仅外形逼真,捏起来还有一种紧实的肉质感,透过灯光能看到里面若隐若现的“葡萄籽”。

在奶奶手把手的传授下,常开心逐渐掌握了“葡萄常”的制作技法,目前已经可以熟练地给葡萄珠“上霜”。“我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下来。”常开心说。尽管年纪尚小,但她已经感受到了“葡萄常”这个头衔所带来的责任。

一张小方桌、一台红漆木架、几堆彩色面泥,再加上细竹签、油瓶、小竹刀,这是“成都面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家全所有的“家当”。

熊家全是面塑手艺人“风花雪(艺名)”的第三代弟子。自5岁记事起,熊家全便开始学艺,时至今日从事面塑已有四十多年,五颜六色的面团,经他之手后都变得灵性十足。

熊家全说,同门八个师兄中有人转行、有人离世,现在只有他一人仍在坚持。“一直放不下这门手艺。”对熊家全来说,如何把面塑技艺传承下去是他最关心的事情。“成都民间面塑工艺复杂,如今潜心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了解决传承问题,近几年,熊家全在泡桐树小学、茶店子小学等学校给学生上课,周末两天在成都市青少年宫教学。“希望孩子们能在课堂上享受到面塑的魅力,愿意主动地去了解、学习这门技艺。”熊家全说,“只要让成都的这门技艺不至于在几十年后被人们遗忘,就足够了!”

在众多非遗项目的背后,是一大批非遗传承人对非遗的质朴深情。他们以传承技艺为使命,对非遗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遗寻找“新活法”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非遗项目都是一些“老古董”。在他们看来,非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能束之高阁慢慢地湮没在今后的历史中。随着近年来对非遗的认识加深,人们逐渐发现一个事实:只要稍加留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非遗的身影。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非遗正在尝试突破固有边界,以一种全新的、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

去年7月,“四川非遗”抖音号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千年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短视频。这则视频聚焦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结合“丝滑”转场音乐,以“丝滑的不是音乐,是千锤百炼的技艺”为文案,展现了彝族漆器画师的绘制技艺。视频一经发布,播放量迅速突破千万,直接带动账号粉丝增长超4万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指出,互联网平台可以使非遗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场景更多元。“短视频平台上面活跃的相当一部分人是非遗传承人。他们通过这些渠道让社会各界认识非遗、了解非遗。”

非遗的创新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运用。“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进程,是非遗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表示,“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非遗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非遗文化的普及正在努力跟上时代潮流。不少传承人巧借新媒体平台启动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包括非遗线上展览、主题短视频发布、相关知识问答等,拉近非遗项目与大众的距离。同时,借助微信、抖音APP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形成多渠道传播,扩大了非遗的“朋友圈”。

成都的蜀菁馆是一家致力于蜀锦蜀绣的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公司,走出了一条“AI新锦绣”的创新之路。

AI新锦绣是在锦绣结合专利基础上首创的一种新工艺形式,即用图片(手机、相机)经AI处理形成类画,由此织成蜀锦,再由绣工在蜀锦上刺绣。通过AI制图的方式大大缩短了纹样绘制的时间,而且使得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公司创始人钟明表示,借助AI技术,蜀锦蜀绣摆脱了传统花鸟虫鱼等内容、主题的局限,不但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和品位,更赢得了追求个性的青年群体的青睐。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让非遗装点生活。”此前,钟明团队已与郝淑萍、孟德芝两位蜀绣国家级非遗大师合作了AI锦绣花卉和锦绣人物的绘制。

另外,动漫化改编也是活化非遗的有效方式。“哟,活起来了!”6月3日,世界首部砖雕动画《囍厢记》在《非遗里的中国》中亮相。砖雕又称砖刻,俗称“花活”,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三雕”之一。《囍厢记》依托于中国传统建筑砖雕艺术,将静止的、硬质的砖雕形象转换成动态的、有生命的动画角色,令嘉宾啧啧称奇。

“表面上,现代技术造成了很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实际上也为它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德国民俗学家辛格尔说。他认为,借助于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推动非遗展示、展演创新,还会在更深层次上推动非遗内容保护、生产、消费一体化,促进非遗创新性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大学特邀教授马盛德认为,用青少年喜欢的动画动漫形式作创新表达,是面向青少年普及和传播非遗的很好方式,“我们鼓励积极探索非遗的现代传播方式,让年轻一代通过现代科技和传播方式更多地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从而达到传承与保护的目的。”

在王晓峰看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成为一种“活态传承”的方式。“非遗起于千家万户,源于百业千行,是百姓的烟火,是文化的自觉,也是一定要回归到千家万户,回馈到百业千行的日常。”

延伸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常重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是认同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升对其他生活方式的尊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在UNESCO的很多官方文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冠以“活着的遗产(living heritage)”的名称。UNESCO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仅是自身的一种文化展示,更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大成”。长期以来,UNESCO在全球各地组织和开展了大量活动,以此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非遗展示、表演、培训课堂、调研等活动。2022年,UNESCO就开展了“世界诗歌节”“民族舞蹈”“乌克兰非遗课”“北非古建筑”“特有人群语言传承十年纪念”“世界美食汇”和“数字非遗”等诸多活动,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政府的广泛支持。

进入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着的遗产”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必须要以更新的融入生活,正如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教授所说,“要争取将非遗植入一个适宜的地方,让它活下来,这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最好的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雅婷

--> 2023-06-07 吴雅婷 1 1 成都日报 c115941.html 1 非遗保护与传承:守护和扩大文化的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