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08日

资源攀西 焕然呈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在攀钢钒轨梁厂采访

金沙江、雅砻江——

裹挟着巨大的能量,从高山峡谷中奔涌而出;

一条神奇的大裂谷——

上亿年地质构造运动形成,藏有让人艳羡的矿产资源;

新成昆线——

犹如巨龙穿越莽莽大山,将曾经的天堑变为新通途;

所有这些要素交织,坐标的位置逐渐清晰——中国西部,宝地攀西。

得天独厚的资源,是自然的馈赠。依托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更上升成为国家战略。2013年,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立,攀枝花市与凉山州是核心区域。

转型升级的迫切,是时代的要求。在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之下,攀西经济区要擦亮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抢抓新成昆铁路开通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

攀枝花与凉山两地,该如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实现产业资源从特色到绿色的同频共振?如何在区域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初,新时代四川经济地理调研纪行采访组深入攀西经济区寻求答案。

(一)破除资源“围城”

钛资源(以二氧化钛计)占全国90.5%,占全球35.2%;钒资源(以五氧化二钒计)占全国52%,占全球11.6%。资源得天独厚,攀西该如何构筑世界级、千亿级的钒钛产业集群?

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困。资源型地区、城市如何破除资源“围城”,进行转型突围?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德国鲁尔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伴随着生产结构单一、煤炭工业衰落、新技术冲击等原因,鲁尔区走向衰落。我国的能源版图上,也曾有资源型城市,走过了资源富余期,最终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未雨绸缪,钒钛资源富足的攀西经济区,如何将资源的高效绿色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行联动统筹?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下,攀西经济区匡正理念,突围转型,钒钛产业开始迎来升级之变。

用创新发展破转型升级之困。

西昌城郊,钒钛产业园内热火朝天,一个高端钛材制造基地正初现雏形。厂房里正在安装调试18滚可逆式轧机,这是国内第一台既能轧钢又能轧钛的机器,来自国外的技术顾问,在现场指导安装。基地预计今年6月30日竣工,钛卷年产量达到两万吨。

两万吨,意味着国内最先进的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依托独特资源优势,这里将形成一个以新品种、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的钛产业集群,在全国形成最完整的链条,填补空白。

在攀枝花,攀钢集团四川鸿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不太起眼的老厂房内,在全国率先自主轧制出了“手撕钛”。这一国内首卷0.1毫米×500毫米宽幅钛箔材的诞生,让原本“按吨卖”的钛材,开始“论斤卖”了。成了紧俏品迅速占领市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电子及新能源等领域。

用开放发展化转型升级之难。

地处川滇交界,攀西以开放理念,拓展钒钛“朋友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与成都加强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动对接高端制造业对新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的配套需求,成都则向其输送终端产品、重点设备及相关服务;攀枝花市与重庆市大足区、渝北区、江北区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将在产业发展、园区平台合作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今年,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第十年。倚战略资源,兴战略发展,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已渐行渐近。

(二)继续端好“铁饭碗”

在钢铁行业受市场下行影响与钒钛产业迅猛发展的两面夹击之下,该如何继续端好“铁饭碗”,如何从一业“独大”做成一业更“强大”?

新成昆铁路上复兴号疾驰,全线860公里铺垫的14.1万吨钢轨,全部来自攀钢制造。

5月的攀枝花,气温已近38℃。

在攀钢钒轨梁厂内,更是热浪袭人。生产线上,加热到1200℃的钢坯,正在进行高压水除鳞、氧化铁皮剥落的工序。上千摄氏度的钢坯热浪,映红了综合室副主任张建的脸。这位1997年大学毕业就来到攀钢工作的“老钢铁人”是时代的见证者。

从“七户人家一棵树”一跃成为钢铁之都,钢铁见证了攀枝花的荣光。然而,近年来受全球行业影响,钢材价格下跌,攀枝花及攀钢,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铁饭碗”还端不端?怎么端?答案是肯定的——钢铁产业这一“基本盘”,不能丢,也丢不得。钢铁是工业的“粮食”,作为工业大省的四川,不能“缺粮”。

稳固工业“粮食”的办法,就是继续把钢铁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做大做强,加快技术攻坚,向高端迈进,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在攀钢研究院重轨焊接实验室里,重轨焊接团队高级工程师袁俊和同事正加紧进行钢轨压力静弯试验,这支由1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的团队围绕钢轨新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以及制造、应用等全流程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钢轨新技术与新产品30余项。

大力发展高性能模具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力争今年全市先进高端钢铁材料产业产值达450亿元以上,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全力推进攀钢钢轨占有国内国际市场。这是攀枝花定下的目标。

地处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的西昌,是世界罕见的“聚宝盆”,境内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在主要矿种中,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15亿吨,富铁矿498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

今年4月,攀凉两地签署了《深化区域合作 共同推进攀西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迈入了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推进攀西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攀枝花与凉山将深化铁矿资源开发合作,打造全国钒钛低微合金钢材制造基地和西南地区钢铁材料制造服务基地,推动攀钢钢轨占到我国钢轨市场份额40%以上、出口份额70%左右。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攀西经济区走特色发展之路。钢铁产业作为特色,也必将走出一条更新的路子。

(三)解锁绿色低碳发展

攀西山川,“风光”无限。水、风、光等资源富集的攀西地区,该如何瞄准清洁能源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攀西如何解锁绿色低碳发展,如何在清洁能源开发中挑大梁、唱主角?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攀西找到了打开未来发展的新钥匙。

这把“钥匙”,解开了全新集约型项目助推乡村振兴的密码。

在凉山州西昌市的通威西昌“渔光一体”项目,辽阔的水面上架设着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水下时不时能看到鱼儿穿梭的身影。“基地共有78336块光伏组件,它们会把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平均每年将有约3100万度电通过电网输送至千家万户。”渔光一体电站站长罗虎介绍,在这个占地约630亩的园区,仅需5名管理人员。

园区养殖承包户殷从亮介绍,设施养殖面积4.2亩,能产出27.07万斤鱼,经济效益是传统养殖的32倍。

这把“钥匙”,破解了攀枝花北部山区农业发展的瓶颈。

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芒果林,长势喜人。旁边农家的屋顶,光伏板吸收着太阳的能量。光照持久,也意味着降雨量少,村民只能抽水灌溉,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介绍,“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大部分都依靠提灌站供给,全村每年的电费高达30万元,这种情况在山区普遍存在。”

解决之道仍是阳光。用光伏发电提水灌溉,能大大降低水费,破解了农村发展难题。

这把“钥匙”,畅通了攀西经济区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攀枝花缺水吗?不缺。这里有浩浩荡荡的金沙江和雅砻江穿城而过。两大水系过境水量多年平均1100亿立方米。水电装机蕴藏量为689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661万千瓦,目前已开发661万千瓦。

攀枝花缺水吗?缺。“水低人高、水低地高,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是攀枝花水资源现状的生动写照。简单来说,攀枝花的水在山下,人与地在山上,直接抽水上山成本太高。如何将水引上山为土地“解渴”?结合攀枝花风能、光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的广阔前景,“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让江河在这里“上山”。项目工程覆盖范围1600平方公里,涉及攀枝花市20%以上国土空间,覆盖全市70%以上人口,覆盖区域贡献全市70%以上GDP。

钒、钛、钢铁、宝地攀西,产业飞腾;

追风、逐光、击水,清洁攀西,水绿天蓝;

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坚定不移转型升级,攀西经济区,将继续擦亮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四川篇章的攀西图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婷婷 郭夏 何良 刘泰山 曹宇阳 成欣芸

摄影 熊一凡 彭戈

--> 2023-06-08 张婷婷 郭夏 何良 刘泰山 曹宇阳 成欣芸 1 1 成都日报 c115955.html 1 资源攀西 焕然呈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