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08日

一定要破除“什么都要高大上”的思路

采茶扑蝶,远山踏青,赏心乐事

记者:丰富的资源为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各地积极探索融合路径,非遗与研学旅游、民宿、文创产品、旅游演艺、节庆活动等结合起来,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新业态和多样化发展模式。您如何看待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袁庭栋: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非遗是旅游业发展依托的重要优质资源;旅游业也是扩大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

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非遗产品和非遗成就。现在很多地方把非遗产品作为旅游的拳头产品在推广,很多地方在开发自己的旅游产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非遗产品。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示非遗时代魅力,彰显非遗时代价值,既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也是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因此,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形成非遗的旅游化溢出效应。

记者:非遗蕴含了丰富的科学、技术、文学与艺术价值,是“天然”“优质”的旅游资源。非遗这一文化资源如何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袁庭栋:非遗与旅游要深度融合发展,首先要强调“深度”两个字,深度发展,人才是关键。现在成都需要一批复合型的文旅人才,来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发展。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游客会误以为变脸是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变脸只是川剧众多技艺中的一项;长嘴壶的表演也让人以为这是川茶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实传统的川茶里面根本没有长嘴壶。如果导游们都是复合型人才,他们对旅游专业游刃有余,又对非遗了如指掌的话,他们会对这些非遗的知识进行正面传播。他们既是导游又是非遗产品的宣传者,让非遗与旅游的发展事半功倍。

其次,融合发展需要交流,不能只一味宣传和推荐本地非遗项目,也需要把外地的非遗项目和产品向本地老百姓推荐和宣传。对不同地区非遗项目的综合推广,能让非遗与旅游的发展形成合力,加速发展。

记者:非遗具有“非物质属性”,但很多传统非遗产品有着“样式土”“形态笨”“功能弱”的特点,如何发挥非遗特色,进行商品化创新?

袁庭栋: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非遗项目很土,不那么光鲜,不那么好看,其实土才是真,就是要土才被别人所重视。我认为非遗商品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非遗项目的特性来进行市场开发。四川的荥经砂器是非遗项目,它的器物直到现在,只有用原汁原味的原始手工才能制作出来。如果采用机械化,它就失去了非遗的本来面貌。又比如泡菜之城眉山,为了工业化,当地在保留原始工艺的基础上,加入机械化生产泡菜,销量很好。这种尝试既保留了非遗的传统手工艺,又把非遗量产化,打通了非遗的市场化道路。

所以我觉得在非遗商品化创新的问题上,一定要破除“什么都要高大上,什么都要洋气”的思路,要根据非遗的特性来进行市场开发。有的非遗项目是适合借助现代科技进行商品化开发的,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手工技艺、审美理念等中华文化基因,结合当今消费与技术变化,强化非遗的商品转化创意创新。

(袁庭栋 巴蜀文化学者)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除署名外图据赵虹古琴工作室(摄影/鲁鲁)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6-08 1 1 成都日报 c115988.html 1 一定要破除“什么都要高大上”的思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