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09日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精绘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成都持续推进“五绿润城”,公园城市之美可感可及。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在四川宜宾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江口,眺望三江交汇处,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

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殷殷嘱托的背后,是时代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雪山河流、山林湿地、平原草甸……中国版图上的成都,因其4500多米的地势落差,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的同时,守护着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

“过去这儿什么都没有,全是农田和一片水洼。”25岁的王文莹站在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以下简称“规划厅”)外的廊道上,一边望向兴隆湖北岸一边说,今天的兴隆湖天蓝水清、成都科学城环湖而生,很难想象这里在当时只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泄洪洼地。

作为兴隆湖的“原住民”和规划厅讲解员,王文莹见证了兴隆湖这些年来的蜕变,她常对别人说,这里发生的不仅是“变化”,而是“巨变”。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此后,成都在全国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

五年来,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成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实现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使命之变,“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一座城绿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回想当年,历经14个月的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仍让王文莹印象深刻。“治理后,水质从IV类水变成了现在的总体Ⅲ类水,肉眼就能看出变化。”她说,现在,湖面上不仅经常看见“巡逻”的水生态专业监管人员,还会碰到无人艇、无人机这类高科技设备在不时巡查,“一汪绿水离不开所有这些水生态守卫者的努力。”

在她看来,兴隆湖的改变不仅为周边居民带来了“绿色”福利,也为交通、教育等带来了不少新的发展机遇。她说,以前去春熙路,要坐公交车换乘客运车、地铁,耗时约1个半小时,如今成都地铁18号线正式运营,5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市区。

王文莹感慨,我热爱着这片土地,这里有家也有梦。

持续推进“五绿润城”

公园城市之美可感可及

青山掩映之中,万物生长。

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城市中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内,植物学专家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认识外来入侵物种,一花一木,辨其踪迹,这是龙泉山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之一。

就在上个月,第二届大熊猫国家公园知识竞赛拉开帷幕,通过“以赛代宣”的方式,让高山峡谷间的小动物,从“幕后”到“台前”,在一道道赛题间奔涌的是成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注脚。山林之间,还生活着诸多野生动植物,其中高等植物2000多种,包括珙桐、独叶草、红豆杉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脊椎动物300多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羚牛、绿尾虹雉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小熊猫、红腹锦鸡、猕猴、大鲵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山脉之外,城市之中,“顶流”花花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行至成都,一睹其容;白鹭翻飞在锦江之上,在奔涌的水花间捕捉游鱼;成都鸟类名录2023版正式发布,其中新增鸟类记录51种。

这是成都对“绿”的写意之一。目前,成都正以青山绿道蓝网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正在纵深推进实施“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纵观公园城市建设“成绩单”——去年全年,成都新建各级绿道831公里,新增各类公园84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较2021年分别增长0.17和0.2个百分点。林草产业总产值970亿元。

以公园、绿道等开放空间为载体,成都先后举办了2022年成都公园城市国际花园季、2022成都花展,同步举办天府迎春赏花节、荷花季、天府芙蓉花节等活动100余场,形成公园城市荟·花重锦官城IP集群,让公园城市之美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美好感受。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保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大美天成的生态本底需要持久保护,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的建设备受关注。“大坝主体填筑至720米高程,对整个工程意义重大。”成都环境集团李家岩公司副总经理丁勇介绍,之前上游围堰是707米,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为了提升防洪标准,今年度汛前需将大坝主体填筑至720米,可抵御100年一遇洪水。水库下游有4镇26村(社区)6万余人,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可将下游发生洪水过坝的风险降至更低。

现在的成都正值六月初夏,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满目的绿树……满眼皆是宜人如画的景色,令人忍不住赞叹: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背后,离不开成都对“天更蓝、水更绿、地更绿”的久久为功。

过去一年来,成都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继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化“四大结构”调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重点领域关键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2年来成都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如何,一组数据足以见得——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PM2.5年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岷、沱江水系成都段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优,实际监测的114个断面中优良断面占比100.0%,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无Ⅳ-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焚烧率均达100%……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成都不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正在成为蓉城最厚重的底色。

瞄准“双碳”

加快优化调整“四大结构”

自从“碳小屋”建好以后,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的李阿姨和邻里的关系和睦了不少。“以前舍不得丢的废弃物总爱堆着放在一起,有时候还影响邻里关系。”对比以前,现在有了这个小屋,可以把垃圾拿到这里来分类清运,还有奖励,李阿姨为“碳小屋”点赞。

李阿姨口中的这个小屋,是在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投入使用的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是“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分类新模式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双碳”时代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的联动)的最佳示范基地。

“碳小屋”只是成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个缩影,实施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也是其中一项有力举措。2022年来,成都已聚焦减排潜力大、低碳基础好的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社区五个领域,评审确定了24家试点创建单位,其中有21个试点基本完成创建目标,比如园区试点之一的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就成功实施了能源再利用、厂房屋顶光伏发电、企业能源审计、绿色电力交易等10个节能改造或低碳管理项目,园区减碳效益明显。

与此同时,作为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及顺应超大城市治理规律和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成都还在加快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的碳普惠机制。

截至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190万,累计推出19个线上碳积分场景和44个低碳消费场景,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6万吨、认购资金近100万元,使生态建设、企事业节能降碳产生的环境效益实现价值转换。

力争本年度新培育链主企业5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新招引重大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瞄准“双碳”目标,成都今年将继续聚焦“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以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争取达到2600亿元。

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成都持续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融入市民群众生活,刷新着公园城市的发展底色。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 李菲菲 成都日报视觉中心供图

--> 2023-06-09 刘依林 李菲菲 1 1 成都日报 c115993.html 1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精绘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enpproperty-->